有仇必報錯了嗎?大自然何曾不是有仇必報?不讓人報仇是政治家,不是真神。
說「愛是不計他人的惡」是大錯特錯了,愛,是政治家耍的無賴?愛的倫常,是報恩與復仇。
「詩,是啓蒙向陽的愛。」「愛,是暗夜唯一的光。」「詩,是永恆的復仇。」
這三句話,值得深思領悟。真正的詩,不是詩,是直接感應神佛的真愛藥引;你我由詩治療自己,找回自己的靈魂。若沒有「絕對的生命意志」,若沒有對無情、虛偽、無常的「永恆復仇」,天地間就沒有「愛」這種東西。「絕對的生命意志」只為愛無悔直行而不問苦樂,所以聖者說「真愛之華,開滿宇宙,宇宙不是夢,我以絕對意志完成你。」
迦耶 8/7/2013 8:00:13 AM
心灵共感无权威。恐惧必有来由。
阿張蘭石 9:28:39 AM
心灵共感无权威。心灵之间的灵应共感之中没有欺骗、贪婪、瞋念、权威恐惧,不可能有,
所以,愚痴之人才会去讽刺别人对灵性的皈依,偏偏不自己战胜对世俗的执着。
即使在【一般人认为反对爱】的【佛教】,在其阿比达摩中,也明确说:
爱,有好的也有坏的:对灵性起心的执着,叫做法爱,要培养;对世俗情欲肉体的爱,叫做贪爱,要战鬥。
阿孝孝 9:33:32 AM
这两者是独立存在么,有可能互相滋养成长么?那交错滋养呢
阿張蘭石 9:36:27 AM
阿比达摩分析人心,认为由末那识统一一切心理活动,末那识的运作是极为迅速的,瞬间可以有极多的心念,却只在一瞬间有一个心念。一个高等灵魂的末那识,就是高等的,即使做材米油盐的事情的瞬间,还是不一样的。
从没有高等灵魂会一瞬间低级当女奴作下贱的事情,我一辈子从没有在拉屎吃垃圾的瞬间不知道自己与狗的差别。
Shine 9:41:33 AM
这种慈悲是怎么拥有的?
阿孝孝 9:43:25 AM
就是随时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意思吗
阿張蘭石 9:45:13 AM
随时知道自己,是什么,在做什么。
任何人,都要设法让自己完整,不然别说是心灵不完整,肉体也会生病的。这是连世俗心理学都知道了的—-请看【完形心理学】相关资料。什么叫做完整?
一个人,不够仁慈有爱,星盘上就能诊断出来缺乏水象好相位。
一个人,不够能量直爽,星盘上就能诊断出来缺乏火象的好相位。
小付付 9:49:05 AM
我感觉自己严重缺火和土–
阿拉梦 9:49:16 AM
我缺土
sissi 9:51:51 AM
真的太太过分了,我昨晚去他家门,敲门不开,电话不接,短信不回,我是打算和他摊牌的,说下雨不见,我亲自去他家说睡觉了···
阿孝孝 9:55:10 AM
互相折磨。。
sissi 9:57:05 AM
他不懂得什么叫做宽容,而是有仇必报,
阿張蘭石 9:57:39 AM
有仇必报错了吗?
sissi 9:58:11 AM
不是说爱是不计他人的恶哦,
阿張蘭石 9:58:19 AM
大自然何曾不是有仇必报?不让人报仇是政治家无赖,不是真神。
爱是无赖?sissi:【爱是不计他人的恶哦】—大错特错,爱的倫常是报恩与复仇。
sissi 9:59:06 AM
原来如此
阿張蘭石 9:59:51 AM
詩,是啓蒙向陽的愛。愛,是暗夜唯一的光。诗,是永恒的复仇。
这三句话,最值得深思领悟。
若没有【绝对的生命意志】,若没有对【无情、虚伪、无常】的【永恒复仇】,天地间就不会产生【爱】这种东西。
我希望这话有人听得懂,否则,这群是难以有传承了。
刀之蓝色海 10:03:15 AM
明白
阿張蘭石 10:03:24 AM
(拈花)
阿孝孝 10:03:45 AM
(鼓掌)
刀之蓝色海 10:04:05 AM
若没有【绝对的生命意志】 这个先要体会的到吧
阿張蘭石 10:04:12 AM
对。那再加两句:【真爱之华,开满宇宙,宇宙不是梦,我以绝对意志完成你。】
这一句是解释【绝对的生命意志】。
你要从诗里面治疗自己,找回自己的灵魂。诗不是诗,是直接来自神佛的药引。
sissi 10:07:06 AM
是的
阿孝孝 10:07:02 AM
但是在凡人中 报仇之后容易得不到理解反而得到反效果怎么办
阿張蘭石 10:09:07 AM
在复仇,唯物凡人直接给死。唯有物质死亡,才能灵性感应,所有死人才能真正活过来。这就是古来犹太圣人、基督教、穆斯林等等所说的大审判。
刀之蓝色海 10:09:41 AM
若没有对【无情、虚伪、无常】的【永恒复仇】 你虚伪吗 你无常多变吗????
是对自己的 仇
sissi 10:10:09 AM
嗯,我明白了
阿張蘭石 10:10:37 AM
没有生命意志的人,当然懦弱沉沦。一个有强大生命意志,才能成为光,才能与太阳结合、感应。
留言
在〈永恆的復仇〉中有 1 則留言
无论身体还是心灵我们都无法独自完成它的转化
在群里学习很多年 ,对所有尽可能的用心领悟,放下自我知见。因为,还没有能力带着知见去倾听。所有自我之见都可能是一道屏障,所以,选择放弃自我知见,尽可能的把自己倒空来倾听。自认为这么多年很受益。察觉情绪变化,然后观察。这种学习让心变得敏感而清净了许多。修行务实而不玄妙了。疑问在疑问中不断瓦解。外在的疑惑,回归内在的觉察。 修行不在形式,不在理论。 关键是心的体察。心不敏感,谈修行好像很难。所以,发现会长建群有更深远的意义。呆板的在寺院呆上百年不如在群里热闹一天。 画地为牢,不如真心更难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