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0.台灣寶島

世界都在哈台灣

台灣魅力,是活生生的人性,這兒蒐集了不少哈台報導。

【金氏世界紀錄】結婚最久的夫妻在臺灣
紀錄保持者是臺灣島上桃園縣龜山鄉的劉永養與劉楊完夫婦,夫婦倆於91年11月申請金氏世界紀錄,當時兩人已經結婚85年7個月。

世界哈台網:
大和貓的台灣留學日記  What’s up in Taiwan
forumosa.com 
  Made in Taiwan    Friends of Taiwan   Formosa: 19th century Images  ilha formosa    Scott Sommers’ Taiwan Weblog    It’s Not Democracy, It’s A Conspiracy!  Taiwan, Ilha Formosa  The View from Taiwan    愛。回家  便利商店日和    世界都在哈台灣    越後屋鐵路局台湾線   桃太郎哈台記  台灣現地情報   台灣特搜百貨店   哈台族@元祖  三十路的煩惱  梅與櫻-日本台灣年輕人的事情  好想台湾blog  香港[台灣旅遊]討論區  台風觀測站  大豐加油!  台灣1人觀光局-青木由香  水某的異國甜蜜婚姻生活記趣

寶島神秘文明之真

臺灣七星山金字塔比埃及還古老?

被綠草重重覆蓋的七星山金字塔,裡頭是個三角錐體。被綠草重重覆蓋的七星山金字塔,裏頭是個三角錐體。

祭天壇,可能是凱達格蘭人活動的中心指標。祭天壇,可能是凱達格蘭人活動的中心指標。

環太平洋地區金字塔遺跡: (國家/年代)
台灣(七星山)/紀元前30世紀以前   北美洲/紀元前20~10世紀
日本(黑又山)/紀元前20~10世紀以前 中美洲/紀元前12世紀
日本/紀元8~9世紀          玻裏尼西亞/紀元7世紀
韓國/紀元9世紀中期至10世紀     美拉尼西亞/紀元8世紀
印尼/紀元8世紀中期         密克羅尼西亞/紀元8世紀

  你知道臺灣也有個金字塔嗎?這個金字塔離臺北市區不遠,就在陽明山系最高峰七星山頂旁邊。

 這座海拔1040公尺的三角錐金字塔(埃及的是四角錐),位於七星山主峰、東峰及南峰交界處,本體高度約三十公尺,外觀因年代久遠而覆滿綠色植被。南面、東面都有入口,但不是崩塌就是淹滿泥漿無法進入;正北方一百公尺左右,還有看來像是古文明活動留下的祭天壇、祭獸壇與半月池等遺跡。從一九九四年底被發現至今,考古學界對它到底是人為的神秘古文明,或者只是自然形成的岩塊,仍爭論不休。凱達格蘭族史學家林勝義認為,這個金字塔是三至五萬年前由凱族人所留下的巨石文明(Megalith),比埃及金字塔還早三到五千年。
  支持七星山金字塔和凱達格蘭古文明有關的學者說,原本國際學界認定的最古老文明,是位於中東“肥沃月灣”上的兩河文明,距今約一萬一千年前;但七星山的金字塔被發現後,歷史應該要重寫,最少得上溯三萬年。
  塔的表面本來就被大量植物、沙土覆蓋,再經過風雨侵蝕,很多地方已經凹凸不平。將部分表面覆蓋物清除後,看出坡面是一塊塊岩石,很明顯是由人為堆砌而成,不太可能是自然產物。
   金字塔正北向一百公尺處,有個約五公尺高的陡峭石堆,正面朝向金字塔,基部隆起的土堆上,有三個由石塊堆砌而呈三角形的石碑,中間較大兩邊稍小,卻對稱且朝向金字塔。碑上雖然沒有文字,但研究凱達格蘭史的林勝義認為,這種三角形石碑正是原住民凱達格蘭族的傳統。
  石碑前有一片廣場,廣場上有一個月彎形凹地,直徑約十公尺,環繞著石碑,下過雨後,就是一個“月牙池”。它的曲面向內朝中央石碑,看起來這片廣場似乎是以石碑為中心而設置的場地。支持學者認為,因為整個廣場正面對著金字塔,可以看出是古人祭天的場所,稱為“祭天壇”。
  祭天壇正後方約二十公尺處,有一座看來像是人工切割、堆疊而成的古代巨石文物。整座巨石距地面約三到四公尺,形狀有如“兩隻恐龍嘴對嘴接吻”。上面兩大塊巨石被切割成相同大小、形狀相似的“頭部”,一起疊放在兩個細小如“頸部”的岩柱上;下面則是一塊完整巨石,中間被架空,邊緣有人工切割痕跡;中央前緣有三個等距的凹槽,可能是祭祀時放祭物的地方,看來像人工祭台,學者說,這個叫“祭獸壇”。


收集能量以轉世
  
  為何臺灣的是三角,埃及、馬雅等文明是四角?日本歷史學家酒井勝軍認為,三、五千年前的埃及與一、兩千年前的中美洲馬雅文明都是四角錐金字塔,是因為時代進步,收集能量方式進化了;臺灣的三角錐比較早期,但作用還是收集能量,構造和外觀變化不大,主要用途還是當君王的陵寢,能量可以讓他們“轉世”。
  酒井的研究也被日本的“環太平洋學會”引用,該學會和國際考古學界合作,陸續在環太平洋地區發現了一些金字塔。支持學者認為,這些文化遺跡和七星山的金字塔,以及澎湖虎井沉城、琉球海底金字塔等,不一定是同一時間遺跡,但一定是消失的“姆大陸”古文明的一部分。
  不過,即使相信者言之鑿鑿,還是有不少學者抱持懷疑態度,認為七星山金字塔只是大自然的巧合,和古文明沒有關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劉益昌教授就說,根據他的考察,七星山金字塔是一個完整的岩塊,並非人工堆砌而成,屬於火山地形下的自然產物。
  他說,自己在現場並沒有挖到遠古人類活動跡象,而所謂的祭天壇、祭獸壇等,也都是地質結構上隆起的岩塊,只找到少量一、兩百年前,應該是清朝時代人們留下的“軟陶器”,和古文明該有的較粗糙的硬陶器不同。整個七星山能夠找到最古老的文化遺跡,是竹子湖的繩紋陶文化遺址,距今約三到四千年,和凱達格蘭族也無關。
  劉益昌甚至表示,他連臺灣到底有沒有“凱達格蘭族”這樣一個種族存在過都很懷疑,因為從十五世紀以來,不論是西班牙人、荷蘭人留下的文獻中,都只有北投人、武荖灣人的紀錄,從來沒看過有所謂“凱達格蘭人”的稱呼出現。
  七星山金字塔到底是不是古文明?日前英國考古學家Graham Hancock與日本考古學家木村政昭等人也先後來台探勘,還是沒有結論,看來,島內學界還是會繼續爭執下去。
  有一派考古學家認為,距今約3萬年前,太平洋海域中間有一大片陸地,東到現今的夏威夷群島,西方是馬利安納群島,南方是斐濟、大溪地群島和復活節島,東西長約7,000公里,南北約5,000公里。
  在這片廣大陸地上,已經有了比兩河流域文明還早的人類文明“姆文明”,姆文明是個大帝國,由10個種族組合而成;臺灣的凱達格蘭族極可能也是其中一支。他們普遍生活十分富庶,除了中央,各地還有藩屬,中美洲馬雅文明、南島語系諸文明等,都可能是他們的後裔。
  不過,姆文明再興盛也敵不過大自然的摧毀,因為火山爆發、地殼變動等因素而沉沒,在12,000多年前完全消失。

 英國考古學家Graham Hancock與日本考古學家木村政昭曾帶領一組工作人員,在臺灣凱達格蘭文化工作者林勝義先生的引導下,繼澎湖虎井沈城的探勘後,到七星山上做古文明探索。
一萬二千年前的恐龍石雕
帶足了衛星定位儀等高科技裝備的一行人,自小油坑登山步道一路蜿蜒拾級而上,轉入一條小徑後,來到了一座“祭獸壇”前。壇的堆砌方式顯示出人造痕跡,底座足足有一人高,臺上鑿有三個窟隆 ,看似插放火把的地方,再往上瞧,兩側堆立起對稱的數塊巨石,造型像猛獸,林勝義先生說:那是“恐龍”造型,兩個恐龍頭對碰,脖子、前肢之雕工明顯,在轉折處,不知凱達格蘭先民系以何工具將其強力切平,是否他們在某種情況下目睹恐龍?據林先生稱:以該石塊切工研判,此壇之年代應在一萬兩千年前。想想,當時臺灣北部真有恐龍嗎?真有史前人類文明存在嗎?不禁令人陷入對古文明的遐思當中!
繞過“祭獸壇”,背面出現了一片視野較寬廣的小廣場,為一“祭天壇”,壇前明顯地在地上挖鑿了一個月牙形的凹地,據說是水池 。說也奇怪,那凹地長不出草來,只有青苔。水池與壇之間的空地,若在上面彈跳,可隱然感覺到地底為空心有迴響的奇特地形。
壇前左側樹林內,有一塊人工雕鑿的龜形巨石,栩栩如生。龜的頭部睜眼張口,眼部線條更形靈活,教人看了心中一凜。轉到背後,龜背上有明顯的殼紋,在林先生的解說下,理解到殼紋其實是將七星山附近的水文予以記載。凸出部分是山或平地,溝紋處就是水行路線,凱達格蘭族傳說:人類若更改水文、地形,不按照“上天”最初的安排,勢將帶來災難。頓時讓在場所有人聯想到,從古到今 ,凡人類試圖更改河道,終將付出相當的代價,不禁令人覺得“古人畏天”的信仰才是對的。
凱達格蘭族與外星文明
Graham Hancock看著祭壇,脫口問道:“凱達格蘭族對這塊古文明遺跡的傳說是什麼?”林勝義先生答:“我們的母語稱祖先為帽子,來自叫“SANASAI”的南方綠色大地,祖先降臨的地方即現今七星山金字塔遺址處,母語叫降落”。傳說中祖先是坐著發光炫目的“帽子”來的,這讓我想起“帽子”的形狀,會不會就是現代人口中的“UFO”(飛碟),還是其他高級生命呢?
上述傳說似乎在敘述一件發生在上古時代“外來文化”登陸北臺灣 的情景。試想數萬年前的某一天,高科技的飛行器突然自南方天空出現,從天而降,光芒四射,降落時還在地面上拉出一條“路”來。這突如其來的“外來文化”帶給凱達格蘭族莫大的知識技能文明,以致許多考古學家、考古語言學家均認為“臺灣”文明開發得極早。迄至十六、十七世紀,臺灣仍是唐山人羡慕的國度,(當時男性唐山人均來台任長工,甚至入贅),是廣大南島語族(東起東非馬達加斯加,西至南美復活節島)的“原鄉”。
金字塔與地底通道
另一驚天發現,與那國島附近海底的金字塔。“金字塔!”不知誰好大的叫聲,把我拉回現場,就在“祭天壇” 前百公尺左右,一座長滿荒草的角錐土丘矗立眼前。土石裸露處,顯現出平整切口與人工堆砌的痕跡,層層累累構造出一座中空的“原型金字塔”。金字塔坐北朝南、三面環山,南向臺北盆地,塔頂對向正前方的“方位石”延伸出的軸線,恰好穿過紗帽山山頂凹陷處,經測定與“經線”相差無幾。
傳說在萬餘年前,這條軸線正對準北極星,林勝義先生在旁邊補充說明:“附近有反經石(Reverse Compass Stone),整塊石頭具有磁性,上面還有十字形白色紋路,可使指南針轉反向。”這些人工土石的方位擺置,似乎在形成一個“場”,我胡猜著:“這會是一個導航設施嗎?”跟“印加文化”遺留在秘魯那茲卡(Nazca)高原上的幾何圖形,是否有異曲同工之處?
突然,某個專家在金字塔的中空地洞洞口點燃一根香菸,就看那白色的輕煙逕往洞內飄去,專家說:“這洞有出口,空氣是流通的。”林勝義先生站在旁邊笑著說:“據說可通往中山樓後山的那個山洞”。這些複雜的地下網路與數千年後在埃及出現的“豪華金字塔”有著相同的構思–內部底下構築地下管道,究系“交通”所需,抑或防範下一次大洪水來臨時避難之用?
對於古文明遺跡的發現與完善保存,有待政府重視,移撥人力、物力,做深入的維護及探索。如此,方能揭開“人類生命”和“宇宙”的關聯所在。
另一驚天發現,是臺灣西北方不遠的“與那國島”附近海底的金字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