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佛学院2009年度《法华天台哲学 》教学计划
课程名称 | 法华天台哲学 / Philosophy of the Lotus Sutra and Tiantai School |
上课时间 | 【2009-3-9 ~ 2009-7-17】周一下午 14:00-16:05 |
学 分 数 | 2 学分(一学期) |
任课老师 | 张兰石 lanshi@bcs.edu.sg |
使用教材 Textbook |
1. 太虚大师:《法华经讲演录》,佛陀教育基金会,2007重新编排。(计算机档案直接打印出) 2. 潘桂明、吴忠伟着:《中国天台宗通史》,出版社:江苏古籍出版社,ISBN:780643366X。 3. 由讲师整理之相关资料,与大藏经中相关经论。 |
评量方法 Evaluation |
学期评量 35% 出勤5% 期末考 60% 期中的【经典诠解演示】,由讲师依据台下的反应与内容的深度评分,占学期成绩约10%。 期末书面报告,占学期成绩约25%。 |
Office hours : | 周三下午 13:00-17:00 (办公室) |
课程简介 Course Description |
本科重点是系统学习法华经教义和天台宗教理。 To study the teaching presented in the Lotus Sūtra and the philosophy of the Chinese Buddhist School that was developed based on the Sūtra. |
上课方式 Teaching Method |
经典部分由学僧分配,分周导读,由讲师讲评、评分。 史学部分由讲师讲解。 |
上课进度(周数) & 课程纲要 |
日期 | 上课内容 | 閱讀書目 |
【法华经思想】 | ||
【1】3.09 |
介绍本学期资料,解释【阅读要求】,分配进度。 分配导读:大正藏.鸠摩罗什译.法华经全经分配。 全班14人,序品第一2人,方便品第二2人,后10人各2品。课堂中由讲师选定,第二次上课即开始由第一组解说序品。 负责学院就所负责的部分各做一分书面报告,于期末之前缴交。 书面报告、口头讲解,都登记评分 第一堂课分发复印参考数据: 张兰石–《妙法莲华经全经介绍》 张兰石–天台智顗禅师《六妙法门》 及科判表 张兰石–天台智顗禅师《修习止观坐禅法要》科判表 张兰石–《教观纲宗》科判表 张兰石–「安般念」的「六妙门」辩证 |
|
【2】3.16 |
《法华经》的全经科判 《法华经》的流传和地位 《法华经》的诸法实相说 《法华经》的与其它大乘经典的相关 《法华经.序品》报告 |
太虚大师:30-38, 609-. 课本第二章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
【3】3.23 |
《法华经》的前7品
《法华经.方便品》报告 |
太虚大师:40-300 |
【4】3.30 |
《法华经》10-14品
《法华经》第15品后 《法华经.譬喻、信解品》报告 |
太虚大师:301-426
太虚大师:427-608 |
【天台祖师思想】 | ||
【5】4.06 |
以《中论》为核心的大乘中观学说 《大智度论》的实相涅盘论 课本第三章 《法华经.药草喻、授记品》报告 |
课本第一章 第一、二节 课本第三章 |
【6】4.13 |
第四章 天台宗的创建者——智颉大师 第一节 生平和著作 《法华经.化城喻,五百弟子受记品》报告 |
课本第四章 |
【7】4.20 |
第四章 天台宗的创建者——智颉大师 第二节 止观学说体系 一、三种止观论 三、圆融三谛观 四、一念三千说 五、性具善恶论 第三节 止观实修法门 一、四种三昧 二、十乘观法 三、二十五方便 《天台小止观》科判与摘要阅读 《法华经.授学人无学人记品,法师品》报告 |
课本第四章 |
【8】4.27 |
第四节 判教思想体系 一、五味根机说 二、三种教相论 三、四教义说 四、教观统一论 第五节 净土信仰 第六节 忏仪制度 第七节 历史地位述论 《法华经.见宝塔,提婆达多品》报告 |
课本第四章 与另发讲义 |
5.04 | 复习与预习(本周不上课) | |
【灌顶、湛然】 | ||
【9】5.11 |
课本第五章 第一节 生平和著作 第二节 《国清百录》 第三节 灌顶的天台思想 《法华经.劝持,安乐行品》报告 |
课本第五章
与另发讲义 |
【唐末的天台佛教】 | ||
【10】5.18 |
第六章 天台的“中兴”功臣——湛然 第一节 灌顶之后的天台传承 第二节 湛然生平及其著作 第三节 “无情有性”学说 第四节 “中兴”功臣地位的确立 课本第七、八、九章 梁肃、柳宗元的天台居士佛教 玉泉寺系统的天台宗 唐末五代的天台佛教 《法华经.从地涌出,如来寿量品》报告 |
课本第六章 课本第七、八、九章 与另发讲义 |
【山家山外之争】 | ||
【11】5.25 |
《金光明经玄义》介绍
《法华经.分别功德,随喜功德品》报告 |
课本第十章 与另发讲义 |
【12】6.01 |
宋代天台佛教的复兴 山家四明知礼的主要贡献 山外晤恩之主要贡献 源清门下之智圆、庆昭之主要贡献 《法华经.法师功德,常不轻菩萨品》报告 |
课本第十一章 与另发讲义 |
【13】6.08 |
山家山外之争
《法华经.如来神力,嘱累品》报告 |
|
【其它天台宗师】 | ||
【14】6.15 |
宋代天台忏法的兴盛
宋代天台与净土的合流 孤山智圆与儒佛关系论 《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妙音菩萨品》报告 |
课本第十二、 三、四章 与另发讲义 |
【15】6.22 |
《佛祖统记》与天台史学 虎溪怀则与元代天台佛教 《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陀罗尼品》报告 |
课本第十五、六章 与另发讲义 |
【16】6.29 |
幽溪传灯的性善恶论 蕅益智旭与天台佛教的终结 智旭《教观纲宗》科判与摘要阅读 《法华经.妙庄严王本事,普贤菩萨劝发品》报告 |
课本第十七、八章 与另发讲义 |
【日本《法华经》思想】 | ||
【17】7.06 | 日本《法华经》思想—-宗派介绍 | 另发讲义 |
【18】7.13 | 日本《法华经》研究现况概说 | 另发讲义 |
【参考书目】
|
新加坡佛学院2009年度《华严哲学 》教学计划
课程名称 | 华严哲学 / Avatamsaka Philosophy |
上课时间 | 【2009-3-9 ~ 2009-7-17】周二下午 14:00-16:05 |
学 分 数 | 2 学分(一学期) |
任课老师 | 张兰石 lanshi@bcs.edu.sg |
使用教材 Textbook |
1. 魏道儒:《中国华严宗通史》,出版社: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ISBN: 7-80519-938-8/b.25 2. 由讲师整理之相关资料,与大藏经中相关经论。 |
评量方法 Evaluation |
学期评量 35% 出勤5% 期末考 60% 期中各学僧的【经典诠解演示】,由讲师依据台下的反应与内容的深度评分,占学期成绩约10%。 期末书面报告,占学期成绩约25%。 |
Office hours : | 周三下午 13:00-17:00 (办公室) |
课程简介 Course Description |
To study the philosophy of the Indian Avatamsaka Sūtra and the Chinese Buddhist School based mainly on this sutra. 介绍《华严经》思想、源流与集成的历史,与澄观、宗密等华严宗师的思想,并了解华严思想对佛教、中国哲学乃至其它领域的重要性。 |
上课方式 Teaching Method |
|
上课进度(周数) & 课程纲要 |
日期 | 上课内容 | 教材 |
【华严典籍与华严经学】 | ||
【1】3.10 |
介绍本学期资料,解释【阅读要求】,分配进度。 分配导读:大正藏.佛陀跋陀罗译.华严经全经分配。 全班14人,分配各品,如以下各周课题。课堂中由讲师选定,第二次上课即开始由第一组解说序品。 负责学院就所负责的部分各做一分书面报告,于期末之前缴交。 书面报告、口头讲解,都登记评分 第一堂课分发复印参考数据: 第一节 华严经学的原初形态 |
课本第一章 (释印顺,1982) (高崎直道,1960) (木村清孝,1992) |
【2】3.17 |
第二节 华严经学的成熟形态 一、晋译华严的组织结构 二、卢舍那佛诸相 三、华藏世界的构造与存在形式 四、一多关系及其运用 五、法界与世间 六、心佛众生三者的关系 《华严.如来名号品》《华严.光明觉品》报告(1人) |
课本第一章 (释印顺,1982) (高崎直道,1960) (方东美,1993) (杨政河,1997) (川田熊太郎,1960) |
【3】3.24 |
第三节 华严典籍的形成历程 一、贵霜佛教与华严典籍东传汉地 二、支品与本部的一般区别 三、华严典籍形成的时间地点 《华严.净行品》报告(1人) |
课本第一章 (木村清孝,1992) |
【华严学的理论转型与学派建立】 | ||
【4】3.31 |
第一节 华严典籍的初期流布与研究 一、单行经研究的两种趋向 二、《华严经》的多途运用 《华严.十住品》报告(1人) |
课本第二章 与另发讲义 (释印顺,1982) (川田熊太郎,1960) |
【5】4.07 |
第二节 华严论书及其特点 一、简说《十住毗婆沙论》 二、《地论》的概念化倾向 《华严.十地品》报告(1人) |
课本第二章 (释印顺,1982) (木村清孝,1992) 与另发讲义 |
【6】4.14 |
第三节 地论师与华严理论转型 一、北魏《华严》研究诸传说 二、地论派组织结构与政治品格 三、形象描述与理性分析 四、宗趣与判教 五、六相体义与适用范闱 六、当现两说与四宗丘宗 《华严.十定品》报告(1人) |
课本第二章 (木村清孝,1992) (方东美,1993) 与另发讲义 |
【诸派融合与华严宗创立】 | ||
【7】4.21 |
第一节 《十地》的流传与终结 第二节 华严诸派与华严学多余发展 第三节 在论系华严与吉藏 《华严.寿量品》报告(1人) |
课本第三章 与另发讲义 |
【8】4.28 |
第四节 法顺及其华严禅观 第五节 智俨与华严宗学说体系的形成 《华严.性起品》报告(1人) |
课本第三章 与另发讲义 (唐君毅,1978) |
5.05 | 复习与预习(本周不上课) | |
【华严新说与分支】 | ||
【9】5.12 |
法藏与华严学的新发展 古十玄与新十玄的比较 《华严.离世间品》报告(1人) |
课本第四章 (释日慧,2000) (方立天,1983) (方东美,1993) |
【10】5.19 |
法藏弟子慧苑的异说。
澄观的《大疏》 《华严.十行品,十回向品》报告(1人) |
课本第四章 、第五章 |
【易解华严】 | ||
【11】5.26 |
李通玄的“易解华严” 李通玄关于主方神的引据 普贤菩萨与文殊菩萨的象征意义 李通玄的东方智慧论 《华严.入法界品》报告之一(1人) |
课本第五章 (木村清孝,1992) 与另发讲义 |
【12】6.02 |
澄观、法藏著作中的易学名相 宗密的“华严解易” 《华严.入法界品》报告之二(1人) |
(木村清孝,1992) 另发讲义 |
【华严与禅净教融合】 | ||
【13】6.09 |
宗密的《禅源诸诠集(都序)》 《禅门师资承袭图》 《圆觉经大疏》 宗密的《原人论》 《华严.入法界品》报告之三(1人) |
课本第五章 与另发讲义 |
【14】6.16 |
晚唐五代禅宗与《华严》 石头希迁的《参同契》 惟劲的“理事圆融” 沩仰宗的“事理不二” 曹洞五位 法眼文益的“祖佛之宗” 《华严.入法界品》报告之四(1人) |
课本第五章 (木村清孝,1992) 与另发讲义 |
【15】6.23 |
《华严》与宋代净土信仰 士大夫与华严学 慧因寺系与华严宗中兴 义和的华严净土说 五教章与华严诸家 《华严.入法界品》报告之五(1人) |
课本第六章 与另发讲义 |
【华严学的流变与衰微】 | ||
【16】6.30 |
元代的密教与《华严》 教门三派与华严义理 华严教僧分布与华严传播途径 明末四大高僧对华严的理解 |
课本第七章 与另发讲义 |
【17】7.07 |
韩国、日本的《华严》研究 元晓、义湘的华严学 日本的政治与华严 明恵的华严新局 凤潭对华严宗的批判 |
(木村清孝,1992) 另发讲义 |
【18】7.14 |
近代《华严》研究 印顺导师的华严经研究 关于梵本《十地经》《入法界品》 华严学的复兴、华严大学 |
另发讲义 (释印顺,1982) (高崎直道,1960) (川田熊太郎,1960) |
【参考书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