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3. ASD

隨著愈來愈了解自閉譜系障礙asd而發現:這可透過觀察與量表而量測、指認的“譜系”,其軸心,是一個不可量測無法指認的心智特質:對內在世界的專注。而有一部分asd者的這特質,是來自前世的禪修,這樣的人的asd是具有高度可塑性的,表現為嚴重發展遲緩(對一般兒童具備的認知方面表現為冥頑不靈)卻很可能迎頭趕上且彎道超車。說彎道,是因為,專注內在世界的人,遠沒有一般人受繽紛世界的廣泛吸引,只針對這世界上少數能連結到其內在世界的特定點產生專注的熱情。於是,自幼被認為弱智的他在青春期之後,當其他青少年開始難以專注在他所專注的特定課題,他就彎道超車;當他的專注課題是數理、哲學甚至感性,他就成為所謂天才,雖然,其實,少年期間以前他在這些數理、哲學甚至感性上的表現是那麼冥頑不靈。不過,不論如何的所謂迎頭趕上、彎道超車,他們的心智特徵不變,真懂asd的人依舊很容易辨識出來,即使他們表面上變得多麼足夠社會化、足夠能言善道,他們的動機、情緒與心智能量分配機制仍有那一體兩面的特徵:1. 內向性關懷(也就是其實仍只專注於內在世界);2. 後塑且持續塑造中的社會能力(相較于一般人大腦神經網絡結構的天賦社會能力,他們的社會能力神經更多是在大腦基本結構已成長後持續的血淚教訓中練出來的後加結構,常常風格古怪甚至矯枉過正)。

 

許多對asd的分析是有道理,但也僅僅止於道理,哈!
我是不會反思到“道理”層次,asd的“內向”,比較不是道理的“反思”,而是原來之心的“保持”。我這個asd之所以比一般asd發展得好,是因為同時突出了許多asd在社會中被迫具有的特徵:要改變。一般asd的人,一生都被要求“走出來”,要求學得跟別人一樣(這是我從小聽我媽媽講無盡次數的口頭禪:“怎麼跟人家不一樣?!”“有跟人一樣嗎?!”)而我,幸運的是,同時具有兩個特質:asd卻喜歡上自我改變。事實上,別人眼中我最大的問題,已經完全不是asd,而是“沒有自己”或“不當自己”,因為他們覺得我總是持續在學,要成為最正統或最正確的,卻不當自己。其實他們不知道我除了asd內在人格、內在宇宙之外,根本沒有自己。我的內在宇宙沒有社交語言、穿著與生活,你要我有什麼“自己的社交語言、穿著與生活風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