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總敘 ------ 親聞者 --- 我 (阿難)
│ ┌時 --- 一時 (即此殊勝法會從始至終之時)
┤ ┌略敘┤
│ │ └主 --- 薄伽婆 (有德稱--釋迦牟尼佛)
└證信序┤
│ ┌處 --- 他受用土 (入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於不二境現諸淨土。)
└廣明┤
└眾 --- 大菩薩十萬人俱,本經中諸菩薩為上首。
=============================================================================
第七章威德自在菩薩
=============================================================================
┌總標:一切法門皆以證此圓覺體為究竟,今循機性歸納言之,有三種差別。
│ ┌1.奢摩他──三止 (定 增)--靜觀(空觀)
│別說┤2.三摩缽提─三觀 (慧 增)--幻觀(假觀)
行深抉擇─┤ └3.禪那───止觀不二(定慧合一)--寂觀(中觀)
第二、行法│ ┌1.三種妙法門,皆是覺隨順。
抉擇─單法│結說┤2.趣入雖單從一門,功成即三皆圓證。
門 │ └3.偏修一行,但名親近;三事圓融,名證圓覺。
└校量功德--成就百千萬億二乘果,不如有人聞此圓覺無礙法門,一剎那頃隨順修習。
=============================================================================
第十章普覺菩薩
=============================================================================
┌一、求善知識┌1.心不住相(離凡夫煩惱境界)。
│ (正知見┤2.不著二乘境界(離二乘滯寂境界)。
│ 人--四法│3.雖現塵勞,心恒清淨(染中不染境界)。
│ ) └4.示有諸過,常讚梵行(不令眾生入不律儀,不同自造諸過)。
│ ┌病在驅馳覓佛, ┐
│ ┌1.生心造作病┤ │
│ │ └圓覺性非作得故。│
│ │ ┌病在放縱身心, │
│ │2.任意浮沈病┤ │四中皆無觀慧,
│二、依離四病┤ └圓覺性非任有故。├率心偏住一行故。
│ (作任止│ ┌病在心存息滅, │遠離此四病,
│ 滅) │3.止息妄情病┤ │證得般涅槃。
│ │ └圓覺性非止合故。│
│ │ ┌病在執空住寂, │
普覺章┤ └4.滅除心境病┤ │
│ └圓覺性非枯寂故。┘
行深抉│ ┌1.盡命供養明師善友----(莫疑其跡)
擇--第│ │2.親近斷憍慢----------(心無憍慢)
三、行│三、事師心行┤3.遠離斷瞋恨----------(不起惡念)
病患--│ │4.現逆順境猶如虛空----(心無改易)
邪師病│ │5.不犯非律儀----------(戒根清淨)
│ └6.了知身心畢竟平等----(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 ┌1.等心觀人(怨家父母無二)
│四、應除種子(自他憎愛)┤
│ └2.等心觀法(涅槃生死不殊)
│ ┌1.大心------盡虛空一切眾生。
└五、發 心┤2.第一心----我皆令入究竟圓覺。
│3.常心------於圓覺中無取相者。
└4.不顛倒心--除彼人我一切諸相。
=============================================================================
第十一章圓覺菩薩
=============================================================================
┌一、道場行相
深抉擇│ ┌1.總標--非彼所聞境,畢竟不可取。(非所本性,不作聖解)
│ │ ┌修 奢 摩 他┌初觀成不見身相,名一身靜。
│ │ │(至靜) ┤
│ │2.別說│ └身靜時當體是覺,名一身覺。
│ │ 三法┤修三摩缽提 ┌大智求佛,先當憶想如來。
└二、加行┤ 門首│(正憶持) ┤漸次修行勤苦三昧。
修證│ 初方│ └廣發大願,自薰成種。
│ 便 └修 禪 那 ┌先取數息觀門,心息相依,而得無念。
│ (數門) ┤
│ └了知心相(生住滅念始末分劑頭緒數量)
└3.結勸┌遍修三法門┐
勤修┤ ├本覺離念,名為佛出。
習 └互修三法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