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層網頁: 第1~3週 ] 第4週 中觀 ] 第四週 唯識 ] 5.佛教宗派 ] 6.龍樹史詩 ] 第7~9週 ] [ 第4~6週 ] 10~12週 ] 第13週 ] 14~17週 ] 書信討論 ] Ω-圓覺經圖表 ] 經與論的修持 ] 佛教靜坐大綱 ] 經典形式 ]
第4~6週

Back ] 回上層網頁 ] Next ]

Last Modified:2009/07/31










第4週
「中觀」與「唯識」

介紹中觀學,洞見自己信仰中的盲點,並由「緣起法」的體悟以自然開展出佛教倫理學(慈悲、批判與社會實踐)。介紹唯識學──佛教徒愛說「一切唯心」,到底「唯心」是啥意思?怎麼實修?

第5週
佛法的多元面貌

介紹漢傳的禪、淨、天臺、華嚴宗,及藏傳佛教;由人生經驗來消化禪、淨、密乃至新興宗派的生命觀及宇宙觀。也談到佛法如何因應科學與世俗──介紹現代科學所印證、萃煉出的佛法新觀念。剖析台灣的宗教,瞭解「宗教世俗化」的正負面意義。

密宗是更徹底的淨土宗。為什麼呢?依佛教的道理來看,一切有情都有兩個方面,一個叫正報,一個叫依報。正報是生有生命的當體,如狗、牛、馬等。依報是所依仗生活的環境,如地理、風、土、日光等。所謂成佛就是正報轉了,他的環境也要轉變。所謂淨土,當然是佛的依報。有多少佛就有多少淨上。菩薩有依報,不一定有淨土,因為正報還沒轉佛。密宗在修法上,不但要修正報,還要修依報。廠義地講,密宗修那一位佛就定會修那位佛的淨土,在密宗中叫曼達那,就是壇場。你連壇場都沒有修,怎麼進得去呢?淨土又分為了義淨土和不了義淨土,了義淨土一定要證到諸法空性。在這個意義上講,密宗就是淨土。
拓廣掙土宗,注入積極面對實際生活的精神,是十分必要的。只有這樣,淨土宗才更能適合社會上各種各樣的人修持。
學佛的人,把念佛與社會實際生活脫離開來是不對頭的。整天只想往生去西方極樂世界,現實生活中什麼事情都擱下來不幹,這種人大自私了,實際上也難去得了西方淨土。修淨土應該把西方極樂世界的精神當成改造現實的動力,鼓舞眾生去實現人間淨土,想方設法把佛法精神與社會生活結合起來。這才是真念佛。
一佛一淨土,每位成就了的佛都有自己的淨土。他們之所以成佛,憑的是戒定慧,憑的是發菩提心,憑的是六度萬行。《藏經》裏談到東方有阿閡毗佛,他也有淨土,與西方極樂世界不一樣。要到他的淨土去,必須證到空性才行,要求更嚴格。阿闌毗佛的淨土思想很符合現實的大乘精神,不是叫你死後去淨上,而是激勵你在現世努力證得空性。往生淨土在歷史上還有一派,是發願到兜率天內院,那是彌勒菩薩居住的淨上,彌勒菩薩是釋迎牟尼佛的接班人。在中國佛教歷史上,許多發願到兜率天內院的大師,都是思想積極精力充沛的佛教徒。他們悲心很重,難行能行,是荷擔如來家業的大角色。如東晉的道安禪師,唐代玄奘法師,近代的太虛法師。還有一位消災延壽的藥師佛,他的淨土在東方。藥師佛發了十二大願,只要念想他,照他的品質實行,定能在我們現實世界得到大利益,解脫痛苦,臨終時再往生到他的世界。淨土很多。修淨土不一定只念阿彌陀佛、去西天。學禪宗的,去東方阿閡毗佛淨土就很合適,經商做生意的,修藥師佛淨土也挺對路的。關鍵是要與現實生活相結合,為往生去淨上準備資糧。

第6週
成功人生的典範

介紹宗教祖師(詩人馬鳴、神秘家龍樹、薩羅哈...等人格典範),穿透表象而體悟其自我實現、自我超越之道。

 
甚麼是新興宗教?

甚麼是新興宗教?社會學對宗教組織的分類,一般倚賴四個純理型觀念:教會(church)、宗派(denomination)、小宗教團體(sect)、教派組織(cult)。前兩者就是所謂主流宗教組織,在社會中擁有權力界定甚麼是正統宗教(如正統佛教、正統基督教、正統天主教等)。後兩者則指那些相對小型的宗教組織,社會學而言是邊緣的、越軌的。至於小宗教團體如何有別於教派組織,一些社會學家認為(Stark and Bainbridge, 1983),前者是一些分離自教會或宗派的小群團體,後者則是由不同宗教或教會或宗派匯聚而成的。因此,前者通常仍以母體的宗教自居,後者則多為混合宗教。
新紀元運動、日蓮正宗、錫安教會、超覺靜坐、人電學、法輪功、國際Krishna知覺會、清海無上師國際禪定學會、基督教科學會…等等,一批似是宗教的組織,20世紀七十年代後,發展得如雨後春筍,被稱為新興宗教。七十年代之前,無數學者預言宗教即將沒落,社會學家紛紛宣佈世界已經進入了解魅(disenchantment)時代,宗教將一去不復返。可是,到20世紀末,宗教復甦竟然席捲全球 
以韋伯的角度看,後現代社會遇見的無意義問題、多元現實所引致的無所適從、真理的終極基礎業已消失的問題等……再從涂爾干的角度看,後現代社會對社會聯結(social bond)的終極基礎的不信任……都是宗教問題。這些宗教問題,便促使新興宗教興盛。
新興宗教本質上是不蘊含傳統文化,這是優點也是缺點。一方面,由於較少傳統上的顧忌,往往它較能觸及psi的研究與掌握;另一方面,由於缺乏傳統文化的蘊含,所以它往往只是全面性宗教文化的片面彰顯,無法提供社會與個人完整的需要。
Stark, R. and Bainbridge, W. (1983). Concepts for a theory of religious movements. In Joseph H. Fichter (Ed.), Alternatives to American mainline churches. New York: Rose of Sharon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