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靜坐法:
一切生命以「身、語、意」而造業
佛教靜坐,就是以眾生的特定「身、語、意」業,來與本尊(佛)身語意業相應──所謂三密相應。
身:七支坐法。
語:調息,持咒。
調息,分為被動覺觀,與主動控制兩大類。覺觀調息,分為「知息出入」與隨息作意兩類,而隨息作意可分金剛誦、數息兩種,金剛誦分三段法以及兩段法。不同調息法,效用不同。
意:配合眼識而「觀」;配合耳識而「聞」;配合身識而「以意導氣」。
七支坐法:
1.雙足跏坐----此有二式:
2.背脊豎直—腿盤好之後,挺起腰幹,勿挺胸部,頭頂天垂直,下顎內收,頷壓喉結。
3.手結定印—
4.放鬆兩肩—將兩肩肌肉放鬆,自覺如無肩無臂無手的狀態。
5.舌尖微舐上顎—舌尖舐在門牙上齦的唾腺處,不可用力,若有口水則緩緩嚥下肚去。
6.閉口—無論何時,只用鼻息,不可張口呼吸,除非有鼻病。頭正,後腦稍微向後收放。
7.
眼微張—閉八分開二分,視線頭置於身前二、三尺處的地上的一點,不是要看什麼,只因睜大了眼睛,心易散亂;閉起了眼睛,則易昏沉。如果睜眼過久覺得疲勞,不防閉上一會兒。
注意事項:(一)心念與呼吸密切相關。靜坐時絕對不可有緊張狀態。微帶笑容,神經自然會放鬆。(二)初學靜坐者,不可以吃過飯就打坐,以免妨礙消化。同時也不能在肚子餓時打坐。(三)空氣須流通,不直接吹風。(四)靜坐時光線太暗容易昏沉;太強容易緊張。(五)把兩膝和後腦包裹暖和。(六)初學靜坐,以時間短、次數多為原則。(七)單盤時臀部必須加坐墊,坐墊的軟硬高矮須適中。
觀音法門──通過音振而連接身、心,靈魂與真言
修習方法:以散盤、單盤或雙盤的姿勢端座,或採取坐、蹲等姿勢,用大姆指塞住耳朵。這叫Shanmukhi Mudra或Vaishnavi
Mudra。通過聆聽Ahahata妙音--天簌之音,使自己處於奇妙專注狀態。經過一段時間的修習,可以清楚地聽到十種聲音,享受靈魂之樂。第一種聲音是單字聲,第二種是多字聲,第三種是鈴聲,第四種是海螺聲,第五種是琵琶聲,第六種是鐃鈸聲,第七種是鼓聲,第八種是密當嘎鼓聲,第九種是雷聲,第十種是笛聲。通過右耳聆傾聽內在的聲音。把注意力從粗糙的聲音特移至精微的聲音。心意很快便專注於音振之中。聲音是心意的陷井。心意融化于聲音之中,如同牛奶融化于水中一樣。聆聽內在的聲音的目的是為了控制狂亂的心意,使眼、耳、鼻、舌、身、意不再留戀於色、聲、香、味、觸、法。通過聆聽內在的聲音,轉移感官對外在聲色的專注,使心意得到控制,為靈性的進一步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礎。
Sivananda教導拙火瑜伽三十法之“心音”法時,說:
「“心音者,乃修習者於入定中所聞之妙音,是脈淨之表現。有人能以一耳聽聞清楚;有人能以兩耳聞之。其音巨微皆有。先由大音而默想得微音,逐淅由微至妙音。初學之人唯按閉耳時能聞之。久習之人不須閉耳,能專心聞得心音。此音由中脈心輪中發出。
靜坐,以兩大手指按耳,靜聽即能聞得內音。此內音能阻斷一切外聲。再開眼,先只聞得許多大音,後來其聲轉和緩。心先專一注意於一聲,把它固定,即為它所攝收,心與外境脫離而與聲合,如奶如水,即刻成為識空。蓋心與聲合,則不復有貪欲。
其由命根氣聖音所發出之聲,名早梵音(即內在音),乃光明之體性。心入于光明,在其有聲之時,則知心存;但至停止無聲時,則得最高境界,名無心狀恣。因常專一於聖音,心得為命根氣所接入,此時身如木塊,不知冷熱、憂、樂,如是心中發出各種聲音:如字音、鈴音、貝殼音、琵琶音、鐃鈸音、笛音、鼓音、雷音等。初閉耳時,不能聽得;必須專心于一,方能聽得。每日所聞之音未必一祥,但必能聞得上述音之一。”
」
專注於音流是一種冥想的方法,而其咒語──五句真言,則是一個階梯,它的最高境界是使我們融入主的非人格梵光中,但不是終極。它帶給我們的是上帝非人格的一面,而指給我們的是至尊主人格的一面。第五句已經提示我們:至尊主的聖名是我們回歸的必由之路。誠如《至尊奧義書》“曼陀羅十五”所言:“我的主,永生的維繫者啊!你身上發出的眩目光芒,遮蓋著你的真實面容。請你移開遮蔽你的光芒,好讓你的純粹奉獻者看到你。”
六成就法
1、 拙火——入定時臍下丹田所生的暖熱氣,為修煉氣、脈、明點的精髓,用以獲致空、樂的結果。
2、 幻身——萬法皆虛幻,只有通過瑜伽的修行才能揭開虛幻的面紗,從而超越幻覺,進入真實不虛的境界。
3、夢幻——夢醒時能回憶夢中的經歷,長期的觀想,使行瑜伽行者通曉睡與覺醒意識間的微妙界線。以及睡眠姿態的各種不同層次,並能觸及他人意識與精神領域。
4、光明——指一個完全覺醒的心靈,它是涅盤意識的神秘光輝。人在臨死之際,會暫時經驗著光明(回光反照),而瑜伽行者在達到三摩地(Samadhi)即入定的最高狀態時,亦可體驗到光明。
5、中陰——原指“兩者之間”,現已用到“死亡與轉生間”的意思。人死後在尚未投胎前的階段。瑜伽行者將人的死亡與出生間描繪出各種現象,並主張臨終人的念頭應該得到正確的指引,以便調整身心,面對死亡,達到臨死不惑的地步,故被稱“死亡之書”。
6、遷識——一種鍛煉打通頭頂(梵穴)而達到自主生死的方法;更是通過精神互通或感應,而達到神識遷移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