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層網頁: 第1~3週 ] 第4週 中觀 ] 第四週 唯識 ] 5.佛教宗派 ] 6.龍樹史詩 ] 第7~9週 ] 第4~6週 ] 10~12週 ] 第13週 ] 14~17週 ] 書信討論 ] Ω-圓覺經圖表 ] [ 經與論的修持 ] 佛教靜坐大綱 ] 經典形式 ]
經與論的修持

Back ] 回上層網頁 ] Next ]

Last Modified:2009/07/31










需要讀經嗎?需要讀論嗎?該讀經還是誦經?

Ψ-Ω0123:
經與論是不同的修持路線。

原始的「經」

原始的「經」通常是「紀錄聖人言教的經」,是要讓人瞭解其論點(見地),而非讓人拜頌的,所以其實是一種「論」,例如阿含經中的四諦句。

神聖之「經」

但是後來,由於有些人確實無法相應此論點見地,所以聖人以其智慧來方便設教,將諸如四諦句這種論點文本,藏在一套完整的儀軌文本中───形成本身就有劇情有法力的「經」,包含先燃香、淨化、請神,再總序、證信、說咒、說功德、勸發心,最後迴向…等等儀軌。

「論」

「論」是聖人論見,是被拿來理性地查驗自己對人生境界的體悟(印心),以校正自己的智見。

「經」與「論」=「解」與「行」

「經」是體悟聖人論見的方便法,是被設計來感性地拜頌,以使潛意識領會祂所要領會的經義,和「論」同樣的,也能對照人生境界而達到理性體悟;「經」是用來建立制約體系的是儀軌(催眠儀式)──是圓滿之秘鑰。
人生體驗即是「道場外的境界」,讀論與誦經,即是「道場內的解、行二門」,Ψi與Ψs,解、行二門使吾人更深刻地領悟境界,體驗圓滿幸福的自然。
達摩東來同時傳遞這兩種路線,洛陽伽藍記中記載達摩「口誦南無」,可說是示現制約的路線,而禪錄中說達摩東來是為了「尋找不受惑的人」,即是不走制約的路線。

2002.4.30午夜答於永和社大學生聚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