Ψ-Ω0123→成功人生典範有四個標準:生命史的真實性、體驗的完整性、格局的偉大性,意義的超越性
一、真實的龍樹人格典範,鍵結了大乘佛教的共業。
龍樹,中國大乘八宗共祖,他不是人心所片面投射出的神話人物,而是約公元150~250年間的歷史人物。以下描述,是綜合羅什譯〈龍樹菩薩傳〉,西藏布頓佛教史和〈大唐西域記〉卷十。
二、完整的龍樹人格典範,除了悟道與弘法,也包含了愛情、婚姻與惡業。
龍樹,生於南印度婆羅門家,博學四吠陀、術數。他成就了卓越的靈性高度,領悟了大乘中觀。
其生涯中,也是有愛情乃至婚姻的!他迎親時,愛妻猝逝。
其生涯中,也是有淫慾與惡業的!曾以方術混入小國王宮,淫亂宮女,後來事情敗露,三友被殺,龍樹遂感「欲為苦本,眾禍之根」而於那爛陀出家。晚年,因捲入宮廷的權利鬥爭,龍樹被殺。
三、偉大的龍樹人格典範,在充滿辯證張力的生涯中成就偉大的弘法事業。
出家後,龍樹追隨長老,學習「有部」教典。
某次遊學東南方,在「龍宮」看到了《十萬頌般若》和《華嚴經》等方等經典而大悟。之後改信大乘,以「一切智者」自居,回到俗家來宏法,不重戒律,方便演說,甚至穿插黎俱吠陀的戀歌,具大眾親和力;他也使用法術,乃至擔任軍事顧問,這使得傳統佛教僧團將他視為異端、破戒者。
龍樹暢談般若空,與當時傳統佛教教義對立;他與徒眾的衣服顏色也刻意不同於傳統僧服。
公元180年左右,案達羅王朝與卡爾達馬克王朝爭戰不休,案達羅王朝本來排斥佛教,龍樹應徵入伍後,傳說常以「紅旗」為先鋒,吸引國王的注意,並以法術及救駕贏得國王的重視。後來國王雖因戰事失利敗走東南,仍聘龍樹為國師,改信大乘。後來又在近海處鑿山建寺院,供養龍樹及其弟子。龍樹在此安居,著有《中論》《迴諍論》…。《中論》形成日後「中觀學派」。其流傳的各種著述,若非後人託名,便表示其思想隨其高壽而轉變著。因為作品被後世各大乘宗派引用,故這位充滿創見,使袈裟變色(黃)的宗教天才,成了大乘千古以來共推的祖師。
四、超越性的龍樹人格典範,在世俗面不留盲點,在見地上自得圓滿。
佛陀強調「緣起即是中道」,而龍樹以中論闡釋「緣起性空」,以「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來談「緣起」與「中道」,被譽為第二釋迦。
原始佛教只談生命自己的五蘊的「空」,但龍樹進一步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世界萬象都是緣起的,都沒有獨立的本質。他指出兩種"真實":一為經驗性、相對性的世俗真實,是人們能共同經驗到的真實;一為超越性、絕對性的勝義真實,是開悟者所在意的。由「空」貫通這兩種真實,便能體悟「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使世間一切經驗都能憑著自心中的超越性見地,而得到安立,不再有遺憾、污染感、不安、恐懼等等。這份見地,既如「真言」般不可說,便也是無可辯駁、無可動搖的了。
分四組討論:
1. 如果你是龍樹,在其生涯的各個關鍵時刻,你會有何不同觀點?這樣的一生有遺憾嗎?
2. 體會龍樹生涯,與一般人觀念中的出家生涯。學佛的意義何在?
3. 學佛是學習實現佛性,還是學習佛陀、祖師的教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