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宗派表︰
中 ┌─成實宗──────空宗 ┐
國┌小乘┴─俱舍宗────── 有宗┴晚唐後便不受重視
佛┤ ┌─三論宗(涅槃)──空宗 ┐
教│ │ 天台宗──────空宗 ├晚唐後 三論,唯識乏人研究。
│ │ 唯識宗(攝論)──空宗 ┘天台僅能講教理以續傳承。
└大乘┤ 華嚴宗(地論)── 有宗 晚唐後僅能講教理勉強續傳。
│ 南山律宗─────空宗有宗 晚唐後茍延殘喘
│ 淨土宗────── 有宗
│ 禪宗───────空宗 流傳最長。宋明之後,永明延壽轉為禪淨雙修。
└─密宗───────空宗有宗 會昌法難,密宗流向日本。
★三論宗最先成立,是嘉祥開展印度空宗,依龍樹《中論》《十二門論》和提婆《百論》。
★成實宗同時依小乘成實論而有;★俱舍宗依小乘有部俱舍論而成立。
★涅槃宗依涅槃經而成立;★地論宗依十地論而成立;
★攝論宗依攝大乘論而成立:主張無塵唯識---談九識,以陳代真諦為祖。攝大乘論是以阿梨耶識為諸法的依止,前後有佛陀扇多、真諦、玄奘等三譯。攝論宗雖標榜攝大乘論,但真諦在八識之外,另依據楞伽經、決定藏論,而立第九識──阿梨耶識為有漏隨眠識,阿摩羅識則為真常淨識。真諦稱第七識為阿陀那,唯我執煩惱障,而無法執;第八阿梨耶識有解性、果報、染污三方面,染污之第八識即法執,緣真如起四種謗,果報之第八識緣十八界,解性之第八識有成佛義;第九阿摩羅識即本覺。倡對治阿梨耶識,證入阿摩羅識。
★天台宗是由法華經延伸而成;因智顗(ㄧˇ)住天臺山而得名;
★律宗(南山宗)道宣專弘四分律而成立。心法戒體論吸收了唯識學,以阿賴耶識所涵的種子思心所為戒體,亦即弟子受戒時,在精神上構成的一種防非止惡功能。
★法相宗是玄奘成立。窺基提出五重唯識觀:
(1) 遣虛存實識:遣空存有。觀察遍計所執性法純屬虛妄;至於依他起性與圓成實性均不離識。
(2) 捨濫留純識:捨境留心。不再濫情於外境,而留下純正道心來學習觀察外境唯識。
(3) 攝末歸本識:攝用歸體。感官回收,將見相這二分(境界與身根)(末)收攝歸結到識體(本)。
(4) 隱劣顯勝識:隱所顯王。轉識體的煩惱作用(劣心所),而顯現識體的本來清靜相(勝者心王)。
(5) 遣相證性識:已降服煩惱的"勝者心王",還只是識的相!遣除相,才是證得唯識空性。
★華嚴宗尊華嚴經,談法界緣起:宇宙萬法相即相入,圓融無礙,如因珠網相映重重(十玄)。
★淨土宗是慧遠提倡蓮社,專修持名念佛,至善導大師而成立;
★禪宗:主修禪定,故名禪宗;旨於徹見本心,又稱佛心宗。菩提達摩,傳慧可、僧璨、道信,至弘忍而分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主要依據是達摩的「二入,
四行」。二入指理入、行入。理入是憑藉經教,信解眾生真如本性,為捨除覆蓋真性的妄想,而修定作觀。行入即四行:報怨行、隨緣行、無所求行、稱法行。慧能《六祖壇經》主張「一切法自在性,名為清淨法身」,從一句“無所住而生其心”悟出定慧微旨。
禪宗五家七派表:
大┌ |
南嶽 |
馬祖 |
百丈懷海┌ |
溈山靈祐~ |
仰山慧寂★溈仰宗 |
|
|
鑒│ |
懷讓 |
道一 |
└
|
黃檗希運~ |
臨濟義玄★臨濟宗
|
|
|
慧┤ |
|
┌
|
天皇道悟~ |
龍潭崇信~ |
德山宣鑑~ |
雪峰祿存┬
|
雲門文偃★雲門宗 |
|
能│ |
青原 |
石頭┤ |
|
|
|
└
|
玄沙師備~羅漢桂琛~ |
法眼文益★法眼宗 |
└
|
行思 |
希遷└ |
藥山惟儼~ |
雲巖曇晟~ |
洞山良价~ |
曹山本寂 |
★曹洞宗
|
|
(一)溈仰宗:「方圓默契」(括弧內是法眼文益所評)
(二)臨濟宗:「互換為機」有三玄, 三要, 四料簡, 四照用,機鋒峭峻。
(三)曹洞宗:「敲唱為用」有“五位君臣”說。
(四)雲門宗:「函蓋截流」雲門三句:函蓋乾坤、截斷眾流、隨波逐浪。顧、鑒、咦,宗風剛勁。
(五)法眼宗:「一切現成」。宗風是“對病施藥,相身裁縫,隨其器量,掃除情解”
(六)黃龍派:黃龍山慧南所創立。(七)楊岐派:楊岐山方會所創立。
七宗後,流行“頌古”“評唱”這些禪門偈頌,尤其克勤《碧岩集》影響最大,從此禪變成逢場作戲。克勤弟子大慧宗杲銷毀《碧岩集》,又批判宏智正覺“默照邪禪”不求妙語,一昧默照是不能開悟的。其“看話頭禪”超越宗教儀軌而能被儒者接受。宋明理學家如周敦頤、朱熹、程頤、程顥、陸九淵、王守仁,都受禪宗影響,近代如譚嗣同、章太炎亦然。
★密宗: 依理事觀行,修習三密相應以獲成就,亦稱金剛乘、真言乘等。密教教典總稱tantra,以中觀派和瑜伽行派的思想,整合高度組織化了的咒術、禮儀、本尊崇拜。認為佛和萬物皆由地、水、火、風、空、識"六大"所造。前"五大"為"色法",屬胎藏界(有"理","因","本覺"三義);"識"為"心法",屬金剛界(有"智","果","始覺","自證"四義);色心不二,金胎為一,包宇宙而又藏於心,故眾生修習"三密加持"就能使"三業清淨",與佛三密相應而即身成佛。(語密:口誦真言;身密:手式身姿結為契印;意密:作觀想)。修法時築的壇場稱為曼荼羅(mandala:
輪圓具足),是其生命觀、宇宙觀。密教成為獨立體系,是在7世紀中葉《大日經》《金剛頂經》成立後。《大日經》是基本教義;《金剛頂經》以大日如來為受用身,談“五佛顯五智”:中央大日如來的法界體性智,東方阿閃(^^^)佛的大圓鏡智,南方寶生佛的平等性智,西方無量壽佛的妙觀察智,北方不空成就佛的成所作智。其中四智是唯識所轉,這是採納自瑜伽行派的"轉識成智"。《金剛頂經》出現後,密教稱為金剛乘,其中的俱生乘或易行乘,主張佛四身說(法身,報身,應身,俱生身),認為具備佛德的自我是佛道實現的目的。11世紀,面對回教逼迫,出現了時輪教,認為現實就像時間之輪般無常,故“般若與方便
二而不二”,只有信仰絕對者本初佛才能解脫,另外也流傳香巴拉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