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層網頁: [ 第1~3週 ] 第4週 中觀 ] 第四週 唯識 ] 5.佛教宗派 ] 6.龍樹史詩 ] 第7~9週 ] 第4~6週 ] 10~12週 ] 第13週 ] 14~17週 ] 書信討論 ] Ω-圓覺經圖表 ] 經與論的修持 ] 佛教靜坐大綱 ] 經典形式 ]
第1~3週

回上層網頁 ] Next ]

Last Modified:2009/07/31










第1週
基本認識

學員記下自他的描述而完成第一堂課的共同認識。 談課程名稱:由人生體驗來印證佛學,更由佛學來重現人生格局。。 
談「人生佛學」的意義:佛教本意是承擔、激揚當下的現實人生的。『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佛學與人生」課程由人生體驗來印證佛學,更要由佛學來重現人生格局。當真正「人成」,不會只是一個自足自私的人,而是與大眾共舞著真善美的人格;人們會具體而微地在他身上看到所有典範,看到深情的社會主義詩人、環保戰士,妻子在他身上看到堅毅不饒的大丈夫,丈夫在她身上看到觀音不竭的愛,孩子在爺爺身上看到大理石般沈定的智慧。

第2週
心理,社會,
生態與佛學

討論人們由不同角度所看到的佛教。
提出三個客觀角度:心理學(包含超個人心理學)、社會學、與深層生態學,以擴充對佛教內涵的了解。

耶喜喇嘛 [佛教心理學一瞥] 提要

  • 佛法,是一種控制「散漫心」以使其離苦得樂的方法。此刻,我們都有一顆「散漫的心」,但是,如果我們能夠培養起一種對它本質特徵的「正見」的話,控制就自然隨之而來……最重要的事情,是瞭解你的自心,和它運作的方式。

  • 許多人對他們的精神訓練都很懶散。「這很容易嘛。我每個星期都去教堂。這對我來說就夠了。」答案決不是這樣的。你的宗教的目的是什麼?你得到了你需要的答案了嗎?……你的實踐是否誤入歧途,是否為幻覺所染汙,是否是實際的?

  • 當我們經歷快樂的感覺時,情感的執著便升起……當我們經歷不快樂的感覺時,我們……排斥心理便升起來,再次攪亂了我們心的平和。而當我們感到既不快樂也不是不快樂時,我們忽略了正在發生的事情,我們不想看到現實。……你會發現你自己應該為你所經歷的事情負主要責任,你不能夠因為自己的感覺而責備別人:「他讓我感到痛苦……」你不能夠因為你的問題而去責備社會…這樣做不現實。…… 如果你是因為你的丈夫或者是妻子而痛苦,你可以再找一個丈夫或者妻子就會解決你的問題(?)

  • 當你的無明的、二邊見的心還是如此強烈地在你的內部活動時,你怎麼可能對所有的眾生有一顆平靜的心呢?你不能,因為你的情緒太極端化了。……我們得找到一條中道。

  • 再看得深一點……從兩個小孩子為一塊糧果的爭鬥乃至兩個大國之間為生存而發生的爭鬥,他們在爭鬥什麼呢?為快樂的感覺。甚至連小得還不能夠說話的孩子都會爭鬥,因為他們想要感到高興。……
    應該對此負責的是你自己的行為。這還不容易看出來嗎?軟弱的心認為,「哦,他讓我噁心,她讓我覺得恐怖。」這是軟弱的心在工作,它總是要去責備其他的人或其他的事。……軟弱的心是沒有多少知見的力量的。你得在自己的心中滋養那種力量。 ……因此,世尊的心理學對於幫助你們解決攪擾你們日常生活的失望情緒有著很大的作用。記住,當快樂的感覺升起時,欲望,渴望和執著便隨之而來;當不快樂的感覺升起時,厭惡和憎恨便冒出來;而當你感覺中性(不苦不樂)的時候,無明,對現實視而不見的心理便佔據了你的心。如果通過這些教法,你能夠瞭解你感覺升起和你對它們作出反應的實況,你的生活就會有很大的改進的,你會體驗到更多的幸福,和平和歡樂。

[佛教思想與生態哲學] 綱要
1996年1月﹐臺灣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結集出版《佛教與社會關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內收釋傳道《菩薩社會關懷的二大任務——莊嚴國土﹑成熟眾生》﹐釋恆清《草木有性與深層生態學》﹐王俊秀﹑江燦騰《環境保護之範型轉移過程中佛教思想的角色——以臺灣地區的佛教實踐模式為例》﹐張維安《佛教慈濟與資源回收——生活世界觀點的社會學分析》﹐陳玉峰《臺中市放生文化的初步研究》﹐釋悟殷《佛教的醫療保健——以<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廣律為主》﹐洪啟嵩《器官捐贈與佛教的生命關懷》﹐林朝成《心淨則國土淨——關於佛教生態觀的思攷與挑戰》﹐楊惠南《從“境解脫”到“心解脫”——建立心境平等的佛教生態學》﹐陳清香《當代佛教建築所反映的佛教生態》﹐王淳隆《當前臺灣寺院建築之困局與轉機初探》﹐王鎮華《廟宇的空間組織——以山西五臺山的廟宇為例》等十二篇論文。從論文題目來看﹐臺灣學者對佛教與環保的研究﹐已相當具體。 
王俊秀教授與江燦騰合寫的《環境保護之範型轉移過程中佛教思想的角色》一文﹐是對西方環境保護理論模型的介紹﹐從中一窺臺灣佛教環保實踐及思想演變的概況。楊惠南教授的《從“境解脫”到“心解脫”》和成功大學中文系教授林朝成《心淨則國土淨》﹐則論述佛教的環保理論。


長期以來﹐人類以自身創造的文化﹐自許為“萬物之靈”﹐“人類中心主義”(anthropocentrism)一直是社會運作的基本路線。從“生態反彈”中,可體會到“萬物之靈”一旦背離靈性體悟(平等觀、妙觀察),便會產生矛盾與痛苦。
王﹑江的論文介紹四組觀點﹕1. 由“萬物之靈”到“萬物的一支”﹔2. 由“人定勝天”到“天人合一”﹔3. 由“科技萬能”到“科技有所不能”﹔4. 由“成長無限”至“成長有限”。
在印順法師的人間佛教思想影響下﹐許多佛教領導著意識到,從根本而全面的“普渡”﹐比起“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別渡”﹐來得重要。這種理念顯出佛教生態學能超越個人概念而落實到政治經濟的關切,這是因為佛教有「緣起觀」。
楊惠南認為號召“預約人間淨土”的慈濟,和號召“心靈環保”的法鼓山﹐﹐都欠缺深入的佛教理論依據﹕1. 在實際的環保工作方面﹐二者都偏於垃圾回收和植樹﹐未能觸及污染臺灣環境的兩大污染源──資本家所開設的工廠﹐以及與資本家利益結合的政府。2. 在環保理念方面﹐二者都重“心”輕“境”﹔也就是說﹐二者都偏於去除“心理垃圾”﹙貪﹑瞋﹑癡等煩惱﹚﹐卻忽略防治外在世界之真正垃圾﹙土地污染﹑河川污染﹑空氣污染﹑核能污染﹚。
楊惠南所寫的《當代臺灣佛教環保理念的省思》﹐曾依照中觀學派“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的“性空緣起”理論﹐以及瑜伽行派“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的“阿賴耶識緣起”之教理﹐說明內“心”與外“境”的一體性。建立心境平等的佛教生態學——從“境解脫”到“心解脫”.

佛教對生態的基本概念:

一﹑《維摩經》「唯心境土」並非「重心輕境」

“人間淨土”或是“心靈環保”等環保理念﹐都是建立在《維摩經·佛國品》的淨土思想「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楊惠南認為﹐這種「重心輕境」的環保理念﹐乃是當前臺灣佛教環保運動的主要盲點﹐出於對《維摩經》的斷章取義。經中釋迦回答寶積菩薩問“菩薩淨土之行”﹐首先指出“眾生之類是菩薩佛土”﹐然後是展開“因行”中直心﹑深心﹑菩提心等十七種修習“淨土之行”的德目。在對十七種德目的長段說明後﹐才說:
「菩薩隨其直心﹐則能發行。隨其發行﹐則得深心。隨其深心﹐則意調伏。隨意調伏﹐則如說行。隨如說行﹐則能迴向。隨其迴向﹐則有方便。隨其方便﹐則成就眾生。隨成就眾生﹐則佛土淨。隨佛土淨﹐則說法淨。隨說法淨﹐則智慧淨。隨智慧淨﹐則其心淨。隨其心淨﹐則一切功德淨。是故寶積﹗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在這段引文中的最後兩句﹐是被稱為“唯心淨土”的有名經句﹐也導致一切「重心輕境」的概念。然而﹐經中說了“直心”乃至“一切功德淨”等十三個由淺入深的修行次第【1.直心﹔2.發行﹔3.深心﹔4.意調伏﹔5.如說行﹔6.迴向﹔7.方便﹔8.成就眾生﹔9.佛土淨﹔10.說法淨﹔11.智慧淨﹔12.心淨﹔13.一切功德淨】。在這十三個修行次第中﹐第(9)佛土淨 是排在前的﹐而第(12)心淨則排在後。從排列次序看來﹐佛土淨是心淨的前提。因此﹐《維摩經·佛國品》的淨土思想,是心解脫與境解脫互相導引而相應的。 

二﹑「嚴淨佛土」是成佛的必備德性 

“淨土之行”是有兩大類的,一是往生既有的淨土;二是嚴淨佛土(《維摩》﹑《華嚴》﹑《摩訶般若》等經所弘傳。唐·玄奘譯《說無垢稱經·序品》之“嚴淨佛土”﹐鳩摩羅什譯《維摩詰經·佛道品》之“常修淨土”)。普渡眾生和嚴淨佛土其實是同一件事﹐談“普渡眾生”需懂得“嚴淨佛土”。

三﹑“國土淨”的終極涵意 

印順法師《佛法概論》中﹐“國土淨”有以下內涵(一)在器世間﹐使一切存在在優美而有秩序的共存中﹐充滿生意的和諧﹔(二)更能實現和樂清淨的人生理想於世間。如果把它轉化成生態學的涵意﹐則是(一)維護生態系的完整、永續性與良好的運作狀態。(永續的社會必然是多元的社會。) (二)建立和維持一個能夠健全運作的社會(考量經濟等等面向)。這概念也能銜接中國「道法自然」的智慧。

第3週
由史實洞見
佛教本質

討論「佛教原本應該是什麼?」
介紹實際歷史上的佛教──從懷想佛的遺物、法像,到由本生、譬喻經形成菩薩信仰,再到因教內對立而使佛教產成權變發展,部派分化、大乘部形成,邊地佛教的十方佛、淨土信仰,般若思想與文殊等菩薩法門的確立...等。
由佛教史的辯證,洞見慈悲之教的本質,而揚棄「大乘是否佛說」的爭論。
特別點出佛教的慈悲革命──大乘運動,點出由馬鳴、龍樹等菩薩所標記得一波波思潮;談佛法相應各時空眾生而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