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眼識——緣色境——即視覺作用 ┐
├2耳識——緣聲境——即聽覺作用 ┤
八├3鼻識——緣香境——即嗅覺作用 ┼此五者是五感覺器官
識┼4舌識——緣味境——即味覺作用 ┤ ┌五俱
├5身識——緣觸境——即觸覺作用 ┘ │ 定緣現量,夢緣非量
├6意識——緣法境——是我人心理活動的綜合中心└獨頭:散位緣比量非量,
├7末那識——恒常的審慮思量,是自我意識之根───┐ 狂亂緣非量
│ 即是自我感作用: │
│ 視阿賴耶識為「恒、一、遍、主宰」。 ├潛意識
└8阿賴耶識——含藏萬法種子,宇宙萬法由此變現──┘PS:
識所緣的境界,分為三種:
┌——性境:實境,是實種所生,也就是色聲香味觸五種物質實境。
三境┼——獨影境:這種影像沒有本質,只是第六識想像出來的。
└——帶質境:這種相分雖有本質,卻被見分所錯誤認知。
心識緣境,有三種量度:(量是測量的標準,引伸為認識、知識)
┌——現量:
心識緣境,緣當下性境,沒有分別,不帶名言。
三量┼——比量: 心識緣境,以知識、經驗推測而得的量果。
└——非量: 心識緣境,對所緣境產生錯覺而得的量果。
┌——善 性:現在世未來世中,會順益自、他的。
三性—┼——不善性:現在世未來世中,會違損自、他的。
└——無記性:不能記為善,也能記為惡的。
佛經談三界有 九地,二十八天:
┌欲界—五趣雜居地 四天王天、仞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
│ ┌離生喜樂地 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
├色界┼定生喜樂地 少天、無量光天、光音天。
三│ ├離喜妙樂地 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
界┤ └舍念清淨地 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無煩天、無熱天
│ ┌空無邊處地 、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無想天。
└無色界┼識無邊處地
├無所有處地
└非想非非想處地
┌——境——性境。
├——量——現量。
├——性——通善惡無記三性。
├——界——眼,耳,身三識通欲界、色界離生喜樂地。鼻、舌二識唯通欲界。
前五識┼相應心所—遍行5, 別境5, 善11, 根本煩惱3 (貪,嗔,癡), 中隨煩惱2, 大隨煩惱8
├—依緣——眼識九緣,耳識八緣,鼻、舌、身三識七緣。
├—業用——眼、耳二識之離中取境,鼻、舌、身三識合中取境。
├—斷惑——第八識轉識成智時,根成無漏,前五識亦轉為成所作智。
└—果用——分為三類化身,教化眾生,永息苦輪。
┌——境——通於性境、帶質境、獨影境三境。
├——量——通於現量、比量、非量三量。
├——性——通於善、惡、無記三性。
├——界——通於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
├——相應心所——51個心所全部與之相應。
├——依緣——依境、作意、染淨依、根本依、種子依五緣。
第六識┼——體相——隨念分別、計度分別、自性分別。
├——業用——動身發語,造引滿美,招輪回三界果報,三性、五受變易。
├——斷惑——資糧位中,漸伏我、法二執種子現行。
│ 見道位中,分別起的我法二執種子斷滅,在初地中轉為下品妙觀察智、
│ 修道位中,伏斷俱生起的我法二執現行種子。
│ 遠行地後,俱生起的我執種子斷滅,成純無漏。
│ 等覺位,俱生起的法執種子斷滅,轉為妙觀察智。
└——果用——智照大千內眾生機宜,隨應說法。
┌——境
├——量——現量。
├——性——無覆無記。
├——界——欲、色、無色三界 (隨他業力生)。
├——相應心所——遍行5。
├——依緣——根 (以末那識為俱有依) 、境 (以根身、器界、種子為所緣境)
第八識┤ 、作意、種子依,共四緣。
├——體相——浩浩三藏不可窮。
├——業用——受薰,攝持種子、根身、器界,業力寄託、輪回主體。
├——斷惑——不動地前俱生我執已斷,捨藏識之名。金剛道後,俱生
│ 法執永斷,不感生死,便不叫異熟識。至此轉成大圓鏡智。
└——果用——圓明普照於十方世界,微塵刹土。
種子的分類,如下表所示:
┌——本性住種,是無始以來法爾本具的,是先天本有的。
依生起分類—│
└——習所成種,是種子生起現行,受現行薰習而成的新種子。
┌——有漏種子,是三界六道眾生輪回生死的種子。
依有無漏分類│
└——無漏種子,是大乘菩薩轉染成淨、修行證果的種子。
┌——善、不善、無記種子,是三界眾生的有漏種子。
依三性分類—│
└——純善種子,是出世聖者轉染成淨的無漏種子。
┌——名言種子—表義名言│即等流種子│名言習氣
有漏種子分類│ 顯境名言│ │我見習氣
└——業種子——即有支習氣——亦名異熟種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