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層網頁: 第1~3週 ] 第4週 中觀 ] [ 第四週 唯識 ] 5.佛教宗派 ] 6.龍樹史詩 ] 第7~9週 ] 第4~6週 ] 10~12週 ] 第13週 ] 14~17週 ] 書信討論 ] Ω-圓覺經圖表 ] 經與論的修持 ] 佛教靜坐大綱 ] 經典形式 ]
第四週 唯識

Back ] 回上層網頁 ] Next ]

Last Modified:2009/07/31










唯識學簡說:

  • 大乘佛教,以‘中觀學派’與‘瑜伽行學派’為主流。面對凡夫所認為的我法實有,與小乘的我空法有,龍樹開創‘中觀學派’闡揚‘緣起性空’──諸法無自性。兩百年後,中觀派流於「惡取空」(世俗諦上談空,勝義諦上也無真理);而小乘外道仍執著「有」。於是無著、世親揭示「唯識」。

  • 唯識的學說,最突出的就是建立了阿賴耶識。大體就是說精神方面有一個統一的作用。譬如:過去的事,我們現在還記得,這是誰司其責?人死後是什麼東西把這一切都帶到下一世去呢?這一切唯識家都是以阿賴耶識來說明的!

  • 佛教講輪回,一般都用十二因緣來講。無明緣行,“無明”,是愚昧、執有實我,因此發生出來的行為當然是錯誤的。以“行”為緣產生了“識”,入了胎,長出“名色”亦即身心,逐漸產生了“六入”,即眼耳鼻舌等各種官能。出胎以後和色聲香味等外境接觸,有了“觸”就有了感受,有了感“受”就產生“愛”惡,“愛”就有了“取”,現在我們大家正處在這個“愛”、“取”的階段上,即正在“愛”、正在“取”。取的結果就有了業,因為造了業,雖然這一輩子結束了,但下一輩子就不能不“生”,“生”了就有“死”在等待著。這十二因緣,是佛教說明三世輪回的。但這一理論的關鍵,在於從這一輩子延續到下一輩子的東西是啥?唯識家說,是阿賴耶識!把你前生所作的善惡業全都帶到今世來,又把今生所作善善惡惡的業帶到後世去!又如有關特異功能問題,依唯識家說作用就在阿賴耶識,這個功能原來就在阿賴耶識裏,被一般的現行掩蓋起來。如果把一部分現行活動壓制下去,阿賴耶識的另外一些功能就會顯現出來。阿賴耶識的功能並不止此。內而根身器界,外而山河大地乃至銀河系統,擴大到無量無邊的世界都是阿賴耶識所變。

  • 唯識即是唯有識。那麼,外界是什麼東西呢?唯識家的答復是識的所緣,識是能緣。耳朵聽聲音,聲音是所緣,耳朵是能緣。離開了能緣的耳朵,聲音就沒有所緣,所以還是識。而所緣必須有實在之物體作根據呀!唯識家因此又說所緣有親所緣緣和疏所緣緣。比如大家看到帽子,就是大家在眼睛裏變了一個帽子的相,你真正看到的,是你自己所變的帽子。但是難以解釋的是就這一頂帽子,你見的跟我見的雖不完全一樣,而彼此都須承認這裏有一頂帽子,是客觀的實在,是只限於此時此地才看到的,那麼唯物論就成立。你所看到的,是你所緣的,是你的識所變的。但是沒有這個客觀存在,也就沒有識生起。而你所依據的那個條件是另外一個東西,那個東西就是客觀存在。我們大家都學過唯識,你能說這不是問題嗎?《成唯識論》為答復此一問題,說有疏所緣緣,客觀存在為阿賴耶識所變仍然是識。最妙的觀念是另一個阿賴耶識也是自己的(其實探向「真正的自己」,則已經超越個體,超越自己)阿賴耶識所變。

構成宇宙的質料有五類,即色,受,想,行,識
───五蘊:

 ┌ 色蘊—質礙———地水火風四大組合——物質———————色
五├ 受蘊—領納———接觸外境所生起的苦樂感受┐
蘊┼ 想蘊—攝取表像—生起分別、認識而形成概念┼精神作用—心(名)
 ├ 行蘊—業行造作—思心所的意志行為————┤
 └ 識蘊—了別———認識作用的主體,即「我」┘

   ┌ 地——以堅為性
四大種┼ 水——以濕為性
   ├ 火——以暖為性
   └ 風——以動為性

是領納作用,分苦、樂、捨三受:
若加憂喜,就是五受。
  ┌——苦受:領納違損境。
三受┼——樂受:領納順益境。
  └——捨受:領納順違俱非境。

萬法唯識:宇宙間一切現象 ,全是識所變現。或稱為「唯識無境」。
識本來是一種功能,此功能未起現行時,不稱而稱種子;起現行時,不稱種子而稱
所以「種子」是潛在的功能,「識」為種子起現行,而種子起現行必待眾緣。

唯識學中道:

談佛學,一定要談「中道」。
中以不二為義,是離開對立——離開常斷、有無二邊,無增無減;
道以能通為名。
諸識生起之時,現似見分與相分兩分是依他;意識從而周遍計度,執為“能”、“所”二取,則是遍計所執。依他起性,即是相對真理(相對性);圓成實性,即是絕對真理(空性)。

三自性之說

 

 

 

唯識學談
三性各具中道、
三性對望中道

三性各具中道:
一切法都具足三性

   ┌遍計所執性—於依他起的事物上,分別執著名相,認為實我實法。
三自性┼依他起性——萬法皆以因緣和合生生起,只是組合,而無自性。
   └圓成實性——於依他起法上、常一切時遠之離執著,即圓成實性。

   ┌相無性——此相為妄情所現,假名安立,故無自性。
三無性┼生無性——仗因托緣而起的事物,沒有獨立的自性。
   └勝義無性—勝義是二空所顯真如,真如若有自性,便非絕對的了。
             ┌情有——非空
       ┌遍計所執性┤      
       │      └理無——非有
       │    ┌假有——非空     
三性各具中道—┼依他起性┤       
       │    └實無——非有
       │    ┌真實——非空
       └圓成實性┤   
             └無相——非有
       ┌ 遍計所執性——體相都無———非有┐
三性對望中道—┴依他起性———如幻假有┐     ├中道
                   └——非空 ┘

世親 <百法明門論>把萬法分類歸納為五位,稱為五位百法: 

         ┌ 心法(8)(八識心王)
         ├ 心所有法(51)(五十一位相應心所)
     ┌有為法│
 百法  │   ├ 色法(11)
(一切法)│   └ 心不相應行法(24)
     └ 無為法六
心不相應行法與心王和心所都不相應,是心王心所的認識物件,但它又不同於“色法”
------色法是客觀實在的東西,而心不相應行法則是心色之分位,是假立的。
 ┌1眼識——緣色境——即視覺作用 ┐
 ├2耳識——緣聲境——即聽覺作用 ┤
八├3鼻識——緣香境——即嗅覺作用 ┼此五者是五感覺器官
識┼4舌識——緣味境——即味覺作用 ┤      ┌五俱
 ├5身識——緣觸境——即觸覺作用 ┘      │  定緣現量,夢緣非量
 ├6意識——緣法境——是我人心理活動的綜合中心└獨頭:散位緣比量非量,
 ├7末那識——恒常的審慮思量,是自我意識之根───┐  狂亂緣非量
 │      即是自我感作用:          │
 │      視阿賴耶識為「恒、一、遍、主宰」。 ├潛意識
 └8阿賴耶識——含藏萬法種子,宇宙萬法由此變現──┘

PS:
   識所緣的境界,分為三種:
     ┌——性境:實境,是實種所生,也就是色聲香味觸五種物質實境。
   三境┼——獨影境:這種影像沒有本質,只是第六識想像出來的。
     └——帶質境:這種相分雖有本質,卻被見分所錯誤認知。

   心識緣境,有三種量度:(量是測量的標準,引伸為認識、知識)
     ┌——現量: 心識緣境,緣當下性境,沒有分別,不帶名言。
   三量┼——比量: 心識緣境,以知識、經驗推測而得的量果。 
     └——非量: 心識緣境,對所緣境產生錯覺而得的量果。 

      ┌——善 性:現在世未來世中,會順益自、他的。
   三性—┼——不善性:現在世未來世中,會違損自、他的。
      └——無記性:不能記為善,也能記為惡的。   

   佛經談三界有 九地,二十八天:
    ┌欲界—五趣雜居地 四天王天、仞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
    │  ┌離生喜樂地 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       
    ├色界┼定生喜樂地 少天、無量光天、光音天。       
   三│  ├離喜妙樂地 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      
   界┤  └舍念清淨地 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無煩天、無熱天
    │   ┌空無邊處地 、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無想天。
    └無色界┼識無邊處地                   
        ├無所有處地                   
        └非想非非想處地                 

   ┌——境——性境。
   ├——量——現量。
   ├——性——通善惡無記三性。
   ├——界——眼,耳,身三識通欲界、色界離生喜樂地。鼻、舌二識唯通欲界。
前五識┼相應心所—遍行5, 別境5, 善11, 根本煩惱3 (貪,嗔,癡), 中隨煩惱2, 大隨煩惱8
   ├—依緣——眼識九緣,耳識八緣,鼻、舌、身三識七緣。
   ├—業用——眼、耳二識之離中取境,鼻、舌、身三識合中取境。
   ├—斷惑——第八識轉識成智時,根成無漏,前五識亦轉為成所作智。
   └—果用——分為三類化身,教化眾生,永息苦輪。

   ┌——境——通於性境、帶質境、獨影境三境。
   ├——量——通於現量、比量、非量三量。
   ├——性——通於善、惡、無記三性。
   ├——界——通於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
   ├——相應心所——51個心所全部與之相應。
   ├——依緣——依境、作意、染淨依、根本依、種子依五緣。
第六識┼——體相——隨念分別、計度分別、自性分別。
   ├——業用——動身發語,造引滿美,招輪回三界果報,三性、五受變易。
   ├——斷惑——資糧位中,漸伏我、法二執種子現行。
   │      見道位中,分別起的我法二執種子斷滅,在初地中轉為下品妙觀察智、
   │      修道位中,伏斷俱生起的我法二執現行種子。
   │      遠行地後,俱生起的我執種子斷滅,成純無漏。
   │      等覺位,俱生起的法執種子斷滅,轉為妙觀察智。
   └——果用——智照大千內眾生機宜,隨應說法。

   ┌——境
   ├——量——現量。
   ├——性——無覆無記。
   ├——界——欲、色、無色三界 (隨他業力生)。
   ├——相應心所——遍行5。
   ├——依緣——根 (以末那識為俱有依) 、境 (以根身、器界、種子為所緣境)
第八識┤      、作意、種子依,共四緣。
   ├——體相——浩浩三藏不可窮。
   ├——業用——受薰,攝持種子、根身、器界,業力寄託、輪回主體。
   ├——斷惑——不動地前俱生我執已斷,捨藏識之名。金剛道後,俱生
   │      法執永斷,不感生死,便不叫異熟識。至此轉成大圓鏡智。
   └——果用——圓明普照於十方世界,微塵刹土。

種子的分類,如下表所示:

      ┌——本性住種,是無始以來法爾本具的,是先天本有的。
依生起分類—│
      └——習所成種,是種子生起現行,受現行薰習而成的新種子。
      ┌——有漏種子,是三界六道眾生輪回生死的種子。
依有無漏分類│
      └——無漏種子,是大乘菩薩轉染成淨、修行證果的種子。
      ┌——善、不善、無記種子,是三界眾生的有漏種子。
依三性分類—│
      └——純善種子,是出世聖者轉染成淨的無漏種子。
      ┌——名言種子—表義名言│即等流種子│名言習氣
有漏種子分類│       顯境名言│     │我見習氣
      └——業種子——即有支習氣——亦名異熟種子

心所有法
是屬於八識心王所有之法,
簡稱心所
 

 ┌遍行心所五:觸、作意、受、想、思───周遍起行。
 │      心識生起時,此五心所便同緣一境而相應生起。通一切心(八識),
 │      一切時(過去現在未來), 一切性(善,惡,無記), 一切地(三界九地)。
 │      1. 五根與五境接觸而生識;
 │      2. 根、境、識的合和,引起注意(作意),或先注意而生起觸;
 │      3. 心識領納順違之境而生受;
 │      4. 於是在相上生起分別想,加上名稱。如謂此是瓶、此是缽。
 │      5. 於是非善惡,生起造作之思,籌量其可行性,決定後,造作善惡業。
 ├別境心所五:欲、勝解、念、定、慧───緣境有別。
 │      別境心所不是同緣一境,而是專對某種情境,繼遍行心所而個別生起。
六│      所樂境勝解決定境曾習境所觀境揀擇四境
位├善心所十一:信、慚、愧、無貪、無嗔、無癡、精進、輕安、不放逸、行捨、不害。
心┼根本煩惱心所六: 貪、嗔、癡、慢、疑、惡見。
所├隨煩惱心所二十:分三類:
 │        1. 小隨煩惱十:忿、恨、覆、惱、嫉、慳、誑、諂、害、喬。
 │        2. 中隨煩惱二:無慚、無愧。
 │        3. 大隨煩惱八:昏沉、掉舉、不信、懈怠、放逸、散亂、失念、不正知。
 └不定心所四: 悔、眠、尋、伺。

唯識學談‘六因、四緣’,亦即萬法生起(種子起現行)的條件。

   ┌能作因
   ├俱有因
六因—┼相應因
   ├同類因
   ├遍行因
   └異熟因
種子起現行,須具四緣
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
   ┌因緣
四緣—┼等無間緣
   ├所緣緣
   └增上緣
   ┌異熟果
   ├等流果
五果—┼士用果
   ├增上果
   └離系果
識體四分
指八識識體在‘果能變’時生起的四種功能。
     ┌——見分: 八識識體主能觀的認識的功能。
識體四分—┼——相分: 為見分所認識的影像。
     ├——自證分: 識體證知見分所見有無謬誤的功能。
     └——證自證分: 識體再度驗證的功能。
八識生起,具緣不同:  ┌眼識—九緣:空、明、根、境、作意、
 │       種子依、分別依、染淨依、根本依緣。
八├耳識—八緣:空、根、境、作意、種子依、分別依、染淨依、根本依緣。
識├鼻識—七緣—┐
具┼舌識—七緣—┼ 各具根、境、作意、種子依、染淨依、根本依緣。
緣├身識—七緣—┘
 ├意識—五緣:根緣、境緣、作意緣、根本依緣、種子依緣。
 ├末那識—四緣:根緣、境緣、作意緣、種子依緣。
 └阿賴耶識—四緣:根緣、境緣、作意緣、種子依緣。
菩薩修行五位: 
  ┌資糧位————————┐
菩薩├加行位————————┼方便道
修行┼通達位—又名見道位——┤
五位├修習位—又名修道位——┼ 無漏聖道
  └究竟位—即證得佛果之位┴ 佛果
修行人進入加行位,修四尋思觀,生四如實智,
其間要經過暖位、頂位、忍位、世第一四位:
四┌暖位——┐
加├頂位——┴四尋思觀—所取之境空
行┼忍位——┐      
位└世第一位┴四如實智—所取之境與能取之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