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層網頁: Ω0佛學人生 ] 佛學英漢辭典 ] 天台六妙門 ] 諸身竅vs往生 ] 十玄緣起 十十無礙 ] [ 華嚴經大綱圖表 ] Ψ-Ω 禅 ] 瑜珈師地論 ] 攝大乘論 ] 中論逐句科判 ] 四部宗義唯識果表解 ] 四句入中論 ] 自殺緣起倫理學 ] 發現四緣結構 ] 曼陀羅沙畫 ] 轮回 ]
華嚴經大綱圖表

Back ] 回上層網頁 ] Next ]

Last Modified:2009/07/31










大方廣佛華嚴經大綱圖表

Ⅰ周










摩竭提國菩提場會

普賢

序分世主妙嚴

佛一成道,41眾世主,妙嚴偈讚,顯佛果的五位法門,故於菩提場說。

正宗分如來現相

世主默請發起此經。光召眾菩薩眾更現眾,在華嚴法界現相中,諸菩薩一一說此品。

普賢三昧

諸佛同說普賢三昧。普賢表佛行門;三昧,即佛力加被普賢,而現行境。

世界成就

普賢現三昧而世界海, 眾生海之問。讓眾生知道諸佛世界,各隨自業所感成就

華藏世界

普賢現三昧而答佛海-波羅蜜海之問。此品說毗盧法界,由普賢願行五位十波羅蜜感報。

毘盧遮那

普賢繼續說此品,此品來文未備。

















解分


普光堂
文殊

十信
如來名號

文殊說此品,示佛名跡,隨法應機各各不同。

四聖諦

文殊繼續說佛的地球個體說過的四聖諦。

光明覺

一切文殊因佛光明而覺說此品,故號光明覺品

菩薩問明

文殊與九首菩薩問答,以示十信之解也。開始正式解析五位。

淨行

智首菩薩文殊答140大願:菩薩在家,當願眾生....發大願,是十信的淨行

賢首

文殊賢首說方網三昧:發菩提心,即已獲證,自此頓入十住



忉利天宮
十住
升須彌山頂

動作描述。前普光殿,即人間地界。依地界說十信者,表創從凡地發信。

(偈讚)

法慧等菩薩偈讚

十住

法慧說十住名義。

梵行

法慧繼續說。明十住中,觀身,身業,語,語業,意,意業,佛,法,僧,戒十法,無所住, 方便自在名為梵行

初發心功德

法慧繼續說明修十住法,所得功德。

明法

法慧繼續說因精進慧菩薩問,而說當位昇進之行,為十行之因。



夜摩天宮

十行
升夜摩天宮

動作描述。須夜摩, 此云善時分, 無日月而常明,於此說十行, 表行無所滯。

(偈讚)

功德林等十菩薩

十行

功德林菩薩說十行名義。示當位所行之行。此十行, 正以十波羅蜜為本。

十無盡藏

功德林菩薩說信,戒,慚..十藏。十行德用無窮, 故名為, 以此成前十行, 無盡故成後十向。


兜率天宮
十回向
升兜率天宮

動作描述。兜率,此天無染而處欲界,故名知足,於此說十回向者,表回智向悲。

(偈讚)

金剛幢等等菩薩說偈讚
十迴向

金剛幢菩薩說十向名義,示當位所行之行。


他化天宮
十地會
十地

佛同時也在他化天宮。金剛藏菩薩回答解脫月菩薩。十地者,積法成實,一切佛法依此發生,故謂之地。他化天乃欲界之頂,表十地之行,依眾生應化,無自化也。

七、
三禪天
佛華
佛華 十一地者,即等覺位也?即第七會三禪天說一品。三禪惟是法悅妙樂,依此說十一地者,表常享法樂也。其品名佛華者,初登佛地,果行未滿故也。故繼此說佛果行也。(此品梵文未來)


二會
普光

佛果
十定 (11地)

佛同時又在普光殿答普眼菩薩,自說十定名,令普賢說十定用。明佛為智體,普賢為智用。

十通 (11地)

普賢再說,示從定起用十種智通:心,眼,宿,未,耳,往,別辭,分身,達法,三昧。

十忍 (11地)

普賢再說,示方便攝化,隨行法忍。果行至此滿矣。

阿僧祇 (11地)

心王問,答。廣大算數愚,隨好功德愚, 唯佛明達,故唯此二品是佛自說。

壽量 (11地) 心王自說,下界一劫只是上界一剎,普賢等眾一念萬劫。
諸菩薩住處 (11地)

心王自說,菩薩住處無方,不捨世間。以上是等覺位法門。

佛不思議法 (佛地)

佛密告青蓮花藏菩薩,明佛智德超越,非識情思議所及。

十身相海 (佛地)

普賢說。明大智攝化所感正報有:十種身,十華藏世界海微塵數相莊嚴。

隨好光明功德

佛自告寶手菩薩,明無數眾生相而有無數光明以莊嚴自他,故曰隨好莊嚴。

普賢行

普賢自說,融前智門,廣施利行。

流通分如來出現

如來性起妙德菩薩(文殊異號),於此請問如來出現之法


三會
普光堂
離世間
離世間

普賢菩薩說。如來出現法已,十方如來同名普賢來作證,又有剎塵眾生發菩提心,我亦與記當來皆得成佛。夫始於文殊發信,至十一地。佛果既成,又自本有定體,從定起用,隨行成忍,通達二愚,享實報壽,無方攝化,不捨世間,成不思之智,獲十身之報,又以普賢大行,圓融廣利。則自性如來之德。於是明極昔為妄覆。至此乃現。故終說如來出現品。總該果行。又說離世間品,明果後利生之常道。

Ⅲ周


祇園會
入法界

最後逝多林給孤園所說。此林園即人間,於此說法界品,示不離人間即佛法界也。來集之眾,皆默示神變以彰果行;在會之眾,亦皆因其默示得三昧,即去言依行之意也。最後別設去言依行法門,托善財南遊之跡,作法垂範。清涼科此一品,為依人證入成德分




 
世:
界:
世界:
小千世界:
中千世界:
大千世界:
三千大千世

一佛刹:
娑婆世界:
普照十方熾然寶光明世界種:
無邊妙華光香水海:
華藏莊嚴世界海:
十方世界海:
一真法界:
時間的遷流,過去、現在、未來,三世。
空間的劃分,東西南北上下,十方。
一個日月圍繞照耀之下的時空。
1000個世界。
1000個小千世界。
1000個中千世界。
三千大千世界。
一佛教化的國土含三千(1000x000x000)大千世界。
釋迦牟尼佛佛刹,于“普照十方熾然寶光明世界種”的第十三重。
位于“無邊妙華光香水海:”的中央。
位于“華藏莊嚴世界海”的中央。
位于“十方世界海”的中央。
在“一真法界”中。
諸佛證悟,如來以“一真法界”爲身。
\

 

「超越」的完成──從「否定」到「超越」之道

外道一開始就不否定世俗經驗乃至瑜珈經驗,只是在這些經驗之上疊加了神我體系而詮釋、安立一切經驗,故無法先完全超越而由更究竟的空回歸而更深刻體會一切經驗;
佛教一開始採取的否定(超越)態度來自緣起性空的體悟,但諸種「緣起論」,卻是到揭櫫事事無礙之時,才能回歸直觀經驗本身去洞悉一切現象,乃至深刻到洞悉「事與事的交融」──法界圓融。易言之,佛教的「否定」,到了揭櫫事事無礙時,才完全成為一種「超越」,而不再有「否定」所造成的理論困境。

這其間,內外所共的瑜珈經驗,雖然來自佛經,來自西域,但那是

例如華嚴經中的意象,包含了五乘,包含了如來藏緣起與法界緣起的教法,真正擺脫「理念、見」而完全回歸事物本身,唯是在中國華嚴宗之後。所以華嚴宗不只是大乘佛教的高峰,也是(中國)圓融思想託佛教而臻至完熟的開始。

外內所共的世俗經驗與瑜珈經驗 外道建立神我而安立經驗
佛教以無自性而安立經驗
以緣起性空而超越經驗
側重理解世俗煩惱經驗 建立神我(空) 將外道所安立的,以四句總括,而領悟離四句的空性。 俗有真空
側重理解瑜珈經驗 萬物由神造
(有)
執有實空
──
理解一切經驗 萬有皆神我
(兼有空)
妙有真空
──
理解「事與事的交融」(回歸經驗本身) 神我即萬有(非有空) 事有理空
──指事為事,回歸直觀
 

2006-...

菩萨狗狗可以无限,因为他们不CARE自己是谁

類別:

- 0123 @ 1:... 閱讀(30) 編輯

阿张兰石说: 13:24:01

Pet可以很多,不可能一只狗狗老师教会你所有的东西。
因为每只狗狗的使命不同,本就没有完全相同的两只,那如何有一只条件具足的狗狗呢?

人都是有限的,因为有过度的占有欲;但真正的菩萨狗狗可以无限,因为他们不CARE自己是谁,不导致互相间的执着,所以才真如华严经所说一即多多即一,是慈悲真爱的无尽化身。这就是狗狗可爱之处。

阿含说: 13:33:20

是呀,人的占有欲对其他人的成长造成很大的伤害,让人窒息,无法呼吸
让人失去自由
真是可怕的枷锁,但一般人以为这是爱

知足天水说: 13:35:32

说的对
其实爱一个人就是给他自由。可是很难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