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層網頁: Ω0佛學人生 ] 佛學英漢辭典 ] 天台六妙門 ] 諸身竅vs往生 ] 十玄緣起 十十無礙 ] 華嚴經大綱圖表 ] [ Ψ-Ω 禅 ] 瑜珈師地論 ] 攝大乘論 ] 中論逐句科判 ] 四部宗義唯識果表解 ] 四句入中論 ] 自殺緣起倫理學 ] 發現四緣結構 ] 曼陀羅沙畫 ] 轮回 ]
Ψ-Ω 禅

Back ] 回上層網頁 ] Next ]

Last Modified:2009/07/31










禅心是宗教的精髓
诗人是禅心的传承



Ψ-Ω

 

由灵心身界实证Ω

 

太虚法师曾说﹕
「 顿悟禅为中国佛学之骨髓﹐又为佛学之核心。唯中国佛学握得此佛学之核心﹐故释迦如来真正之佛学﹐现今唯在中国。」又说﹕
「中国佛教之复兴也﹐必不在于真言密咒与法相唯识﹐而仍在乎禅。」《年谱》

中国佛教在「会昌法难」后﹐台﹑贤﹑慈﹑密等诸宗衰绝﹐唯独禅宗一花五叶﹐于山野林下繁衍至今。禅宗不仅子嗣繁盛﹐而且深施其影 响于佛教诸宗。华严宗自四祖澄观起 ﹐便融会教禅﹐五祖宗密﹐更是以教 解禅﹑依禅说教﹐行归禅宗。天台宗 的教观﹐在宋代以后也多融归于禅﹑ 净。净土宗亦深受禅宗滋乳﹐宋代以 来﹐诸大德将禅法运用于持名念佛﹐ 形成由“理持”﹑“理一心”而达禅 净双圆的实相念佛法﹐禅净双修﹐成 为近千年来无数学佛人所履践的路径 。禅宗以超然物外﹑洞彻人心的高姿 态﹐雄踞中国思想界﹐不仅为中国佛 学的骨髓﹐而且点化升华了整个中国 文化﹐成为中国本土文化发展的推动 者和系儒释道三家于一体的纽带﹐促 进了儒学的创新和道教的改革﹐宋明 新儒学与宋元新道教﹐都是在其传统 基础上融摄禅宗的产物﹐无论是理学 ﹑心学还是性命双修的内丹﹑内道外 法的符籣﹐都散发着浓重的禅味。元 明以来出现的罗教等民间宗教﹐也多 汲取于禅。禅宗渗透于中国的文学﹑ 艺术﹑武术﹑气功﹑医学等领域﹐禅 拳合一的少林武术﹐及开出超逸空灵 ﹑活泼自然新境界的禅诗﹑禅画﹑禅 意书法等﹐皆是禅的外化与运用。禅 宗还盛传于中国文化圈内的朝鲜﹑日 本﹑越南等地﹐成为这些地区佛教和 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朝鲜﹑越 南佛教﹐尤以禅宗为主流。1950年代后﹐禅宗又西传欧美﹐蔚 成热潮。

相传禅宗源出于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的公案﹐《大梵天 王问佛决疑经》中,释尊付嘱迦叶以“正法眼藏﹐涅盘妙心 ”。
虽说禅是“教外别传”﹐其实禅正是教内真传﹐最能代表佛教独具的依智慧 自明心﹑自见性﹑自作主,而自 度度他的人文主义﹑无神论神髓。举世尊尚的西康诺那 ﹑贡噶等活佛﹐也称禅宗为“大密宗” 。

禅宗的伟大﹐在于它圆顿总持佛学心髓﹐传承中国文化﹐揭橥“佛法在世间﹐不离 世间觉”﹐打破了佛与众生﹑出世与入世的阻隔。禅门宗师还用诗偈﹑语录﹑图画﹑圆相等艺术表示不可言说的悟境﹐用机锋公案﹑棒 喝直指﹑扬眉瞬目等灵活方式﹐接引学人﹐令人无法追踪其深沉奇妙。
在印度和西藏﹐虽然也有宗旨﹑实质类同禅宗的“南天竺一乘宗”﹑光明大手印﹑大圆满心髓等法﹐但都局限于少数头陀僧山林苦修的圈子之内﹐在与生活结合的紧密度与表现的艺术化方面﹐远不及禅宗。这与培植禅宗的中国文化土壤有密切关系。因为禅宗发扬了中国本土主流文化重现实人生及伦理实践﹑究性命根源的人文主义﹑无神论精神﹐适应了喜简易切实的身心修养之道的民 族文化心理﹐纔能风靡中国社会﹐成 为中国佛教的主流。在当今这个科学 至上﹑享受人生成为全社会价值取向 的时代﹐在诸宗教中﹐在佛教诸宗中 ﹐能应时契机﹐适宜现代人修习﹐最 能表现人间佛教的宗旨者﹐无疑首推 禅宗。贾题韬居士说得好﹕“从人间 佛教这个角度上来看﹐选一个宗教做 代表﹐那也只能是禅宗。”

禅宗全盛于唐宋﹐之后,禅门诸宗中的北宗﹑牛头﹑荷泽﹑沩仰 ﹑法眼﹑云门﹑黄龙等宗先后绝嗣﹐ 只剩临济下杨歧一系及曹洞宗支撑门面。人才渐稀﹐宗匠渐少﹐具大手眼大作略的大禅师越来越难得。禅门宗师如永明延寿﹑真 歇清了﹑怀深慈受﹑中峰明本﹑楚石 梵琦﹑红螺彻悟等﹐多提倡净土或由 禅归净。禅宗丛林寺院﹑儿孙子嗣虽 然不少﹐但渐失唐代专弘禅宗﹑农禅并举的宗风﹐明末以来﹐多讲经﹑传 戒﹑念佛并行﹐并迎合民俗赶经忏做 水陆﹐所谓“内则禅﹑讲﹑律﹑净﹐ 外则经﹑忏﹑斋﹑焰”﹐至民国初﹐ 就连扬州高旻寺那样以宗风纯正驰誉 丛林的禅寺﹐也常做经忏佛事以谋道 粮。禅宗本来以心传心﹐“见过于师 ﹐方堪付授”的传法方式﹐也渐演变 为以宗法性的庙产传承为实质﹐传法 只成为以法卷相授的形式﹐失去了禅 的实质性内容。禅法呆板僵化﹐天下 丛林﹐大抵只以死看一“念佛是谁” 话头为事﹐失去了兴盛期针对时机解 粘去缚的灵活机用和直指方便。“宗 师既无接引后进的手眼如唐宋大匠者 ﹐参禅之徒﹐多有老死语下﹐不落入 担板窠臼﹐即堕在禅定功勋。”﹙南 怀瑾《禅海蠡测》﹚清初雍正帝参禅 ﹐印证于京师名宿迦陵性音﹐帝以为 迦陵阇佛性﹐转依章嘉活佛而得证悟 ﹐以帝王身举扬宗乘﹐提持祖印﹐令 天下老和尚面目扫地。雍正帝发愿十 年兴教﹐亦未扶起宗门。“及至清末 ﹐缁素二界一无演绎禅学思想者也。 ”﹙忽滑谷快天《中国禅学史》﹚学 佛之人﹐多对宗门失去信心﹐大多趋 归净土﹐或致力教典以应讲筵﹐或穿 洋渡海外求胜法﹐学修东西密教。

禅宗之衰迈﹐与整个中国佛教 同步﹐有其深刻的社会﹑文化原因。 一般将儒者之阴附阳挤﹑仙道之吸收 ﹑洋教及民间宗教的攘夺作为禅宗衰 落之因﹐自非无据﹐然不过外因而已 。过去有人将宗门衰弱之责委诸于宗 密﹑永明之融通禅教﹐尤永明之导禅 归净﹐似乎不足为凭。禅教本来同源 ﹐藉教悟宗﹐乃达摩禅的基本路径﹐ 融通禅教﹐颇利于禅的参修与印证﹐ 有防治禅病﹑导教归禅之功﹐岂是宗 门衰落之因﹖禅人归净﹐亦非必弃禅 宗。净宗虽更适合多数末法众生的根 器与信仰需要﹐但亦未必妨碍具器者 修学禅宗﹐禅净互补互辅﹐净土念佛 之极致﹐亦必融汇于禅﹐并不能取代 禅。禅宗衰落的原因﹐在禅宗自身者略有四点﹕

  • 第一﹐背离了「不离世间觉」的宗旨﹐过于注重个人的了生死问题 ﹐少关心社会伦理和众生的现实生活﹐崇尚山林办道,元代以来﹐闭关打七成风﹐使禅变为少数深山苦行僧的专利品﹐脱离社会 生活﹐自然被社会民众所冷落﹐遭儒者们排拒。

  • 第二﹐背离了「不立文字﹑心传实证」的宗风。禅人们口头禅﹑文字禅。北宋雪窦重显继汾阳善昭以偈颂解释古人参禅公案﹐为《颂古百则》﹐其后圆悟克勤又重颂之而成《碧岩录》﹐天下禅和纷纷诵习﹐开文字禅之风﹐当时禅人如心闻 等虽有指责﹐莫能挽回。临济宗下大慧宗杲与曹洞宗下宏智正觉为挽文字 禅颓风﹐提倡看话禅与默照禅﹐振宗 风于一时﹐然看话禅演为程序﹐遂失当机直指之妙﹐默照禅过于沉稳﹐有易堕禅定功勋之弊。此后禅法几无新 路﹐万人一式﹐机锋棒喝﹐亦成定套 ﹐失去生命力﹗

  • 第三﹐背离经教﹐借口「教外 别传」﹐不看经论﹐一入佛门﹐便只抱定一句话头以为究竟﹐在无明眼宗师指导印证的情况 下﹐不是久参不悟﹐便是迷执光影﹐误认法尘影事为真我﹐修行多年﹐我慢增上﹔或发邪 解﹐或以解为证﹐堕于狂禅﹑野狐禅 。

  • 第四﹐门庭过高﹐下根难入。 六祖说﹐他的戒定慧法门「接最上乘 人」﹐能言下见性一悟即至佛地的最 上乘人﹐当然不会太多﹐而且随人根之渐陋﹐越来越少﹐禅宗之渐衰﹐乃 成定势。然禅宗也非不能接下根人﹐ 六祖言﹕「下下人有上上智」﹐问题在于未能开出令多数下根人容易趋入 ﹑立马见验的万端机用。相形之 下﹐藏密大手印﹑大圆满法﹐则 有渐入顿门的加行法﹐可普摄诸根﹐至今还得传承。

禅宗虽 衰﹐毕竟源远流长﹐还是 代有宗师。即使到衰迈至 极的清末﹐也还是遗范尚在。禅林如金山江天﹑扬州 高旻﹑常州天宁﹑焦山定慧﹑鼓山涌 泉﹑宁波天童﹑新都宝光﹑西安卧龙 等寺剎﹐还基本保持古代禅剎遗风。有大定﹑冶开﹑法忍﹑魁印﹑融通 ﹑海印﹑妙华﹑明印等一批禅师撑持 宗门﹐他们的力参精究﹑苦行头陀﹑淡泊名利﹑云水参访的作略﹐还保持 着唐宋遗风﹐有些在证悟和行履上甚 至不逊前贤。清末民初的这批禅师﹐在参学 上大多依看“念佛是谁”话头 ﹐融通禅教﹐说法讲经﹐提倡净土﹐保持着宋代以来的禅匠作风。 但与古德不同﹐极少隐遁山林不问世 事﹐多于社会巨变中积极弘法护教 ﹐兴修寺庙﹐组建社团﹐培育僧才﹐ 投入社会福利救济事业。如冶开发起成立中华佛教总会﹐修复天宁寺殿宇 ﹐在寺内设毘陵刻经处印经﹐办义务 小学﹐在上海创办居士念佛会﹑佛教 慈悲会﹐远赴北方赈济灾民﹐捐资修 建大运河上政和桥﹐数十年孜孜不倦 ﹐为法忘身。海印在湖南沅江景星寺 创办佛学院﹑普通佛学研究所﹑居士 林﹑念佛社﹐明印和尚也有开办念佛 堂﹑莲社﹑正信会﹑佛经流通处之举 。这是当时佛教界的新风气﹐禅宗大德多积极投入。

在本世纪二十年代以来的佛教 复兴潮流中﹐作为佛教 主流的禅宗中,贡献﹑影响最大的大师﹐首推虚云 ﹙1840-1959﹚和尚。

虚云和尚的贡献﹐首先在树 立垂范千秋的高僧典范﹑人格楷模。他以官绅子弟舍俗出家﹐ 在长达一世纪的衲僧岁月﹐始终超 脱不俗﹐坚忍不拔﹐清苦淡泊﹐无私 无畏﹐随身只是一拂﹑一铲﹑一背架 ﹑一衲衣﹐不贪名闻利养﹐不图自身 利益﹐待人谦虚温和﹐礼必还拜﹐保 持宗门传统的僧衲本色。尤以难行能 行﹑难忍能忍﹑坚毅刻苦著称。从其 初出家住洞苦修﹐到为报母恩历时三年三步一拜朝礼五台山﹐参访终南﹑ 峨嵋﹑西藏﹐只身翻越雪山赴印度﹑ 锡兰﹑缅甸朝礼佛迹﹐历尽艰辛﹐“ 受尽十磨九难”﹐其阅历极富传奇性 ﹐其精神品格令人钦敬赞叹。他生当 社会剧变﹑佛教多难的时代﹐“坐阅 五帝四朝”﹐迎击时代暴风骤雨﹐为维护佛教命脉奋进不息﹐辛劳不倦﹐ 爱国爱教﹐悲深行苦﹐志大气刚﹐德 高望重﹐足迹遍海内外﹐弟子逾百万 众﹐为历代禅僧中所罕见。人称其建 树﹑道德﹑年齿﹑证悟之高深伟大﹐ 为近千年来所罕见﹐并非过誉。

虚云和尚的大忍大行﹐率多得 力于禅。他历参名山大剎﹐56岁上 参加赤山法忍在高旻寺主持的禅七﹐ 因茶杯落地之缘而发机大悟。此后以 振兴禅宗为己任。他本来接临济﹑曹 洞二家法脉﹐后来又遥接久已绝嗣的 沩仰﹑法眼﹑云门三宗﹐令门人分别祧继五宗﹐“一花五叶”遂再次盛开 。五宗宗风是否实际复兴﹐尚待研讨﹐但续绝继衰﹐毕竟是近千年来禅宗 史上一件大事﹐标志着禅宗的复兴。

在寺产兴学蔚成风潮﹑佛教寺 院面临危机﹐战乱连年﹑民不聊生的 形势下﹐虚云和尚奋力重兴禅宗祖庭 ﹑丛林﹐不辞劳苦﹐亲自构画设计﹐ 搬石运土﹐烧砖铸瓦﹐率徒众建寺立 庙﹐植树垦田﹐先后修复鸡足山护国 祝圣寺﹙原名盂庵﹚﹑昆明云栖寺 ﹙原名华亭寺﹚﹑曲江南华寺﹑云门 山大觉禅寺﹑云居山真如寺等十余处 梵剎﹐每修复一处﹐辄交付别人住持 ﹐自己又转移到新的工地。直到1953年﹐尚以百十余岁高龄率众于荒 烟蔓草中重建云居山道场。

虚云和尚还依古代丛林遗规﹐ 结合社会现实﹐制定了禅林住持﹑共 住﹑教习﹑客堂﹑云水堂﹑禅堂﹑戒 堂﹑爱道堂﹑衣寮﹑大寮﹑库房﹑ 浴室﹑学戒堂﹑农场﹑水陆法会等规 约﹐将丛林生活制度严格规范化﹑民 主化﹐革除封建家长制之弊﹐强调农 禅并举﹐自力更生﹐他效法百丈﹐直 到晚年尚亲自出坡耕作。

虚云和尚不仅为维护禅林﹑僧 伽辛劳不息﹐而且着眼中国佛教全局 ﹐积极参加佛教社会活动﹐创立佛教 团体﹐办佛学院﹐输资赈济灾民﹐为 国主持法会。新中国成立后﹐他被推 为中国佛协名誉会长﹐号召佛教徒爱 国爱教﹐发挥佛法积极进取的精神﹐ 配合时代和政策参加社会建设﹐除戒 定慧三学不宜改动外﹐应因时制宜﹐ 改革佛教不适应时代的生活习惯。

虚云和尚开示参禅法要﹐极为平实﹑简要﹐融通禅﹑教与禅﹑净﹐不拘守元代以来 死参话头之一路。他解释看话 头即是观心﹐是就一句话头向一念未 生前看﹐发起深细疑情﹐不被二念间 断﹐名之为参。参到真疑现前﹐须防 陷入轻昏及堕无记坐枯木岩两种歧路 ﹐绵密做去﹐自有桶底脱落时节。这 种看话头法﹐与大慧宗杲所示从话头 发起疑情猛参力究不同﹐易于下手、得受用。

虚云和尚言传身教﹐带出了一 批僧才﹐当今海内外住持名山大剎的 本焕﹑佛源﹑净慧﹑传印﹑圣一﹑宣 化﹑灵源﹑一诚等法师﹐皆出其门下 。他们多继承虚云和尚的家风﹐重修持﹐善于主持 丛林。沩仰宗传承者宣化上人在美国开辟万佛城道场﹐将中国禅传向西方;净慧法师重兴河北临济祖庭﹑赵 州古佛道场柏林寺﹐主编《法音》《禅》﹐创建河北禅学研究所﹐近年来每年举办「生活禅夏令营」﹐组 织青年知识分子学禅。云门宗传承者是宽心普月与月印传慧。

与虚云同时的另一禅师来果﹙1881-1953﹚﹐在力参精究﹑淡泊清苦上,类似虚云﹐他的主要功绩是重振高旻寺的宗风。自1928年接任方丈后﹐以斩钉截铁的手段﹐立规约﹐严制度﹐立定本寺宗旨:齐参“念佛是谁”话头以求明心见性了生脱。参禅以外的其它活动一律不许﹐拔掉了经忏根子。来果和尚着有《语录》《年谱》《开示录》《自行录》。月溪﹙1879-1965﹚法师十九岁大学毕业后出家﹐本以讲经为志﹐后遇人开导﹐参南京牛首山献花岩铁岩老和尚而得证悟。后来应请至各地说法﹐曾复兴广州大佛寺。抗战胜利后在沙田万佛山建万佛寺弘法,弟子数十万,化后肉身装金供奉。他的禅法自成一家﹐力主须 破根本无明方能见到佛性﹐须用六根 中任何一根﹐或六根齐用﹐或以一根 统摄余五根﹐向内参看观照。他破斥 各种禅病﹐指出无念无执﹑心法双忘 ﹐只达无始无明境界﹐须于此境界上 继续向内参看﹐时机若到﹐地一声﹐ 根本无明豁破﹐本来佛性纔会自然呈 露。着有《禅宗修持法》《参禅法门》等。

现代禅学的最重要特征﹐是居士禅的重振。如成都“维摩精舍” 等专弘禅宗的居士团体。维摩精舍由 袁焕仙﹑贾题韬等创建于1943年 。袁焕仙﹙1887-1966﹚本由儒入仕﹐辞官学禅﹐在灌县灵岩寺 主持禅七﹐官绅士人从学者甚众﹐有 《维摩精舍丛书》行世﹐善用宗门方法﹐著名国学大 师南怀瑾先生﹐即出其门下。袁焕仙教人参看话头法与虚云和尚相近﹐异于大慧之典型参话禅。「于未提话头以前﹐看此话头从何而生﹖既提话头之后﹐看此话头从何而灭﹖正提话头之时﹐看此话头依何而住﹖」﹙《灵岩语屑》 ﹚或不参话头﹐而于日常对境遇缘﹐一切名义未立未显之时看其起处﹐正 立正显之时看其住处﹐已立已显之后 看其去处。这实际上是经论中所示就 现前一念观心之法。贾题韬 ﹙1909-1994﹚教授 学佛参禅﹐1985年以来在中国佛学院﹑闽南佛学院﹑北京大学﹑ 成都文殊院等处讲演佛学﹐联合成都 文化界人士组建「四川禅学会」「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所」研习禅学﹐有 《坛经讲录》《论开悟》等讲录传世。他善于从人类文化的大背景上﹐ 从全体佛学的基础上﹐参合中西哲学 ﹑科学﹑气功﹑丹道等﹐结合现代人 文思潮讲解佛法﹐突出禅宗的价值。南怀瑾先生在台湾著述讲演﹑主办禅 七﹑经营出版业﹐立足于禅﹐以全面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力挽西方文化弊病为己任﹐影响颇大。袁焕仙﹑ 贾题韬﹑南怀瑾一系更广融儒学﹑丹 道﹑密宗及哲学﹑科学﹐紧扣时代命 脉﹐立足文化重建而讲说禅。

居士禅的大趋势﹐是 注重禅与世俗生活的结合﹐生活 即道场﹐应在当下探求人在紧张繁忙生活中能参修又能顿获法益的新路。要在生活﹑烦恼中磨炼,度化众生﹐认为一个人是否开悟 ﹐要从其人格﹑行为去检验。

在本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回归宗教的潮流中﹐禅 宗西传欧美﹐风靡一时﹐并反馈东方﹐促成席卷台湾文化界 的禅学热。

修证的纲宗﹐宜本诸达摩「 二入四行」和六祖「不离世间觉」的 精神﹐首先求得「安心」──觉醒个人的终极关怀﹐再从观察人生﹑观照自心中,渐悟心法﹐顿证心性的本来无生圆成实性﹐而能变造一切﹙用﹚﹐自此渐证人生 苦乐﹐轮回涅盘﹐全依自心而操之在 我。人生的价值﹐应在由照见自心体 性﹐而充分发挥心之大用﹐利乐众生 ﹐庄严国土。是否开悟 ﹐应主要从行上验证﹐从人格、贡献与终极关怀的建立去衡量。这样可避免流入狂禅﹑野狐 禅﹑枯木禅等等。

见性成佛﹐本是佛教诸宗 共同的旨归﹐观心见性﹐乃是诸宗修 持的枢要。不仅禅宗人所修是参禅﹐ 天台﹑华严﹑唯识诸教宗的观门实际 上也是禅﹐净土宗人修念佛三昧达理 一心不乱﹑密宗生圆二次第观心性光 明也是禅﹐诸宗不论从哪一门下手﹐ 观修到末后必然会归于禅﹐至于藏密 光明大手印﹑大圆满﹑道果法等﹐与禅更是同源异流。诸宗之中﹐台﹑贤 ﹑慈恩的教理非下根人所能趋入﹐净 土﹑密法只能摄一类根器﹐只有禅宗 可摄受诸根﹐涵盖诸宗﹐为所有学佛 人所必通。而且﹐禅作为一种调制身 心﹑开发潜能的技术和生活的艺术﹐ 还可涵摄心理学﹑伦理学﹑身心医学 等﹐超越宗教圈子﹐推广于全社会﹐ 起到净化人心﹑祥和社会的巨大作用 。应开辟能令人易见效的入禅之 门﹐因人根非一﹐入禅门径亦须多条 。入禅本无定法﹐接人唯在随方解缚 ﹐须善创造发挥﹐灵活运用。可与念 佛﹑持相结合﹐或取天台宗随自意三 昧于四威仪中念念观心之法﹐或取藏 密大手印大圆满之念“呸”斥念﹑于 前念已灭后念未生中间体认净光曙发 ﹑澈却﹑妥噶等法﹐或点化禅定﹑气 功而从止观门趋入﹐使各类学人择一 而习﹐能尽快得个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