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語音的誤區:
近代人用羅馬文字母(或英文字母)加上一些符號的方法來表達50個梵文字母,如在羅馬字母
t 、d 、n 、s 的下麵加上“.”,原來的直舌音就會變成捲舌音,在羅馬字母 a 、i 、u 的上面加上“-”,原來的單音就會變成雙音,在羅馬字母 k 、g
、c 、j 、t 、d 、p 、b 的後面加上 h , 原來的無噴氣音就會變成有噴氣音,在羅馬字母 n 的上面加上“~”或在 s 的上面加上“/”,原來的 n
和 s 的發音位置就會轉移到舌根的位置,在羅馬字母 n 的上面加上“.”, n 的發音位置就會轉移到喉部(如同英文中的ng),在羅馬字母 r 、l 、m 、h
下麵加上“.”,原來的輔音就會變成母音。
現在把梵文系統的發音和英文系統的發音區別如下:
英文音標和我們大陸普遍使用的拉丁文漢語拼音一樣,[g]發“哥(ㄍ)”音,[k]發“科(ㄎ)”音,也就是 g
和 k 兩個字母分別表示無噴氣聲和有噴氣聲,而在梵文系統中 g 和 k 兩個字母分別表示濁輔音和清輔音。而有無噴氣聲是用有 h 和無 h
來區別的,也就是說在梵文系統中 g 和 k 兩個字母都發“哥(ㄍ)”音,加上 h 之後變成 gh 和 kh 時才發“科(ㄎ)”音。
英文音標和我們大陸普遍使用的拉丁文漢語拼音一樣,[d]發“德(ㄉ)”音,[t]發“特(ㄊ)”音,也就是 d
和 t 兩個字母分別表示無噴氣聲和有噴氣聲,而在梵文系統中 d 和 t 兩個字母分別表示濁輔音和清輔音。而有無噴氣聲是用有 h 和無 h
來區別的,也就是說在梵文系統中 d 和 t 兩個字母都發“德(ㄉ)”音,加上 h 之後變成 dh 和 th 時才發“特(ㄊ)”音。
英文音標和我們大陸普遍使用的拉丁文漢語拼音一樣,[b]發“波(ㄅ)”音,[p]發“頗(ㄆ)”音,也就是 b
和 p 兩個字母分別表示無噴氣聲和有噴氣聲,而在梵文系統中 b 和 p 兩個字母分別表示濁輔音和清輔音。而有無噴氣聲是用有 h 和無 h
來區別的,也就是說在梵文系統中 b 和 p 兩個字母都發“波(ㄅ)”音,加上 h 之後變成 bh 和 ph 時才發“頗(ㄆ)”音。
pa |
pha |
ba |
bha |
ma |
巴 |
怕 |
巴 |
怕 |
瑪 |
ㄅㄚ |
ㄆㄚ |
ㄅㄚ |
ㄆㄚ |
ㄇㄚ |
ka、ga |
kha、gha |
ca、ja
|
cha、jha |
6a、7a |
噶 |
卡 |
佳 |
恰 |
炸 |
ㄍㄚ |
ㄎㄚ |
ㄐ一ㄚ |
ㄑ一ㄚ |
ㄓㄚ |
6ha、7ha |
ta、da |
tha、dha |
pa、ba |
pha、bha
|
茶 |
達 |
它 |
巴 |
怕 |
ㄔㄚ |
ㄉㄚ |
ㄊㄚ |
ㄅㄚ |
ㄆ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