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佛教再復興的故事
佛教起源于印度,但八百多年前在印度消亡了。在二十世纪,它的复兴是引人瞩目的。目前大概有一千万的印度佛教徒,其中绝大多数来自于印度种姓制度中的"贱民"。
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贱民"种姓开始转而信仰佛教。西方佛教会之友是这一种姓中最为活跃的佛教运动之一,在印度它的名称是Trailokya Bauddha
Mahasangha Sahayak Gana (TBMSG)。
西方佛教会之友在印度有二十个活动中心。同时还开展由英国慈善团体The Karuna Trust资助的社会福利项目,包括教育、幼儿园、卫生以及职业培训等。
种姓制度及"贱民"
印度教的种姓制度在印度存在了几千年。这种不平等的制度根据一个人的出生来决定他所属的种姓。"贱民"是种姓制度中地位最低的一个阶级,仅仅接触他们都被认为是有被污染的危险。于是,他们成为了社会的边缘人,被剥夺了宗教信仰的权利以及基本的人权,并被迫从事条件恶劣地位卑下的工作。
在印度争取独立的过程中,一位Bhimrao Ambedkar博士、律师成为了"贱民"种姓的领袖。Bhimrao Ambedkar由于他的出身,也属于"贱民"种姓,但通过非凡的天赋和艰辛的努力,他成为了印度法律界的领袖人物。他是印度宪法的建构者,并在独立后的1949年,他设计了法律禁止将人归为"贱民"。
信仰佛教
然而,就象美国黑人在奴隶制度取消后的经历,从法律上禁止压迫只是一个开始。克服历史上压迫导致的经济和心理的后果,以及改变引起压迫的心理基础,还有漫长的路要走。Ambedkar坚信"前贱民"获得完全自由的唯一出路是:从心理上抛弃印度教和种姓制度的束缚,而推崇以普遍人性为特征的价值。
在1956年,Ambedkar成为了佛教徒,并在一次大型的典礼中,带领数十万的追随者转而信仰佛教。在那次历史性典礼结束的六星期后,Ambedkar逝世了。他的去世使初生的佛教运动陷入了混乱。这时,一位曾与Ambedkar讨论"前贱民"信仰转化的英国比丘的介入对避免佛教运动的解体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位年轻比丘的名字是Sangharakshita。
于是,佛教运动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有更多的人接受了信仰转化的仪式。然而,许多年来这些"新佛教徒"信奉的原则很少贯彻到生活中去。Sangharakshita回到了英国并在那里创立了西方佛教会之友。在1978年Sangharakshita的几位学生开始到印度宏扬佛教。
他们的活动开始于西印度Maharashtra州的浦那(Poona),那里是印度佛教的中心,并迅速扩展到其他城市,到目前为止在印度五个州的许多城市都设立了活动中心,其中在那格浦尔(Nagpur)和孟买(Bombay)尤其活跃。
目前西方佛教会有约180名印度成员。这些成员主持在印度的活动,规划发展,并引导人们精神的发展。
伴随着佛教活动,TBMSG还开展社会福利项目。这些项目由西方佛教会成员创立的英国慈善团体The Karuna Trust资助。
主題發表人 / Author:
感動的人 Buddhanet讀書討論版--來自61.228.51.158 貼於
2006/6/26 上午 11:37:53
從他站轉貼過來的故事,看了很感動。
---------------------
印度是佛教的發源地,佛陀不僅在印度修行成道,在印度說法度眾,更在印度進入涅槃。遺憾的是印度佛教在十一世紀已被全面性的破壞滅亡,所幸至今仍有許多古代寺院留下大量紀念碑文和遺跡,遍及全印度,足以與現存的三藏典籍及佛教文獻相互印證佛教文化曾經在此興盛、輝煌。
一八九一年,斯里蘭卡籍的達摩波羅法師率先發起光復佛教文化遺產聖跡運動,創立“摩訶菩提學會”,次年吉大港的格裏巴沙蘭法師創立“孟加拉佛教會”,這是印度佛教初見曙光。一九三三年,達摩波羅法師圓寂,由門人哇裏新哈居士擔任印度摩訶菩提學會的秘書長,鞠躬盡瘁,直到一九六八年逝世為止。該會總部設於加爾各答,分會散佈全球,目前在印度共有十一個分支會。
孟加拉佛教會成立後,積極展開弘法布教工作。一九○一年,格裏巴沙蘭法師在加爾各答建立第一座現代印度佛寺——佛法精舍,作為該會會所,並成立其他分會。孟加拉佛教會日益獲得廣大民眾的支援與合作,並有巴魯阿博士加入理事會,積極參與會務,使得會務蒸蒸日上。
由於摩訶菩提學會和孟加拉佛教會創辦人的努力,才引起阿蘇陀斯穆克基爵士的響應。他是佛教經典和哲學研究的先驅,曾與格裏巴沙蘭法師合作,將巴利文和佛學研究納入加爾各答大學課程中,其他大學亦傚法跟進。
自一九二○年以來,安貝克博士一直在為解救被壓迫的賤民而奔走努力,他呼籲民眾皈依佛陀的感人事跡,為印度佛教史寫下光輝的一頁。數十萬群眾在一九五六年十月十四日清晨,於瑪哈拉斯特拉省的納坡,舉行第一次正式的集體皈依盛典,由來自古希那拉的詹特拉瑪尼法師傳授五戒後,安貝克博士引導五十萬人同時皈依佛教,盛況空前。
目前印度僧侶仍然不多,因此斯里蘭卡和印度共同組織國際佛教會,正努力從事接引當地青年出家,給予訓練,使能擔負起弘法利生的工作。印度僧侶於一九七○年組織“全印度僧伽會”,總部設在菩提伽耶。迦葉法師創辦那蘭陀國際巴利文學院,目前印度的佛寺將近有五百所,新寺院多是在一九五六年以後興建的,寺中有日常課誦、法會、節日慶典及其他活動。
印度獨立之後,佛教地位提升,國旗亦以象徵佛教的法輪為標誌。阿育王石柱亦被承認為國家的標記。一九五六年,印度總理尼赫魯曾特別安排擴大慶祝佛誕二千五百週年紀念,轟動一時。印度主要佛教聖地,如菩提伽耶、王舍城、鹿野苑、拘屍那拉、毘舍離和阿姜達等地,都已修葺或重建完成,沿途道路也已整修,氣象一新。
一九五九年,西藏精神領袖達賴喇嘛抵達印度,當局曾給予協助。目前在達蘭沙拉和其他幾個藏人難民居住區,西藏人得以繼續保有佛教信仰及傳統文化。
菩提伽耶有中華大覺寺、日本寺、西藏寺、泰國寺、緬甸寺、錫蘭寺、越南寺、印度寺、不丹寺等來自世界各國的佛教寺院林立,宛如國際佛教聖城。鹿野苑中華佛寺曾於一九八七年邀請台灣佛光山法師主持寺務。佛光山依華法師於一九八三年負笈到印度留學,成為中國佛教史上第一位到印度求學的比丘尼。
星雲曾於一九七九年到一九八五年,多次組團前往印度朝聖,參訪各大聖跡,並於各處道場隨緣佈施,解囊響應修復聖跡,喚起世人對佛教聖跡重建維護的重視。
近年來印度佛教界掀起禪修熱潮。許多以英文和印度各種文字印行的佛教書刊、小冊子,在全國各地均可購得,佛教出版業亦逐漸興隆。
佛教在印度從最黑暗時期重露曙光,至今已近百年。佛法起源於印度,漸次弘揚於世界各國,今日各佛教國家承受法乳,茁壯成長,隨著各國文化的發展而具有不同的特色,並漸能關注佛陀的故鄉,於幾次世界性佛教會議中,提出回饋佛法母國,或於印度建立世界佛教村的議案,共同期待佛光重新照耀於印度的土地,為世界和平帶來光明。
第1篇回應 / Replies:
靜涵 Buddhanet讀書討論版--來自61.228.51.158 貼於
2006/6/18 下午 06:59:07
安貝克博士(Dr. B. R.
Ambedkar)可說是印度佛教復興最傳奇的人物,但是這個人物是活在廿世紀,(April
14, 1891 - December 6,
1956),他最偉大的貢獻,也是對於復興印度佛教的貢獻,就是帶領他的同胞,據說有五百萬的賤民階級,在他的帶領下皈依了佛教。
其實安貝克博士本來也不是佛教徒,他本身是賤民階級出身,在印度過去階級森嚴的時代裏面,安貝克博士從一個賤民的孩子出身,要能夠受教育,簡直是天方夜譚,但是安貝克不僅很努力用功,讓他讀了大學,竟然也靠自己的努力,完成了博士學位。結果後來他成為印度獨立以後第一任法務部長。
安貝克博士因為出身賤民階層,非常了解賤民階層在印度傳統社會下受到歧視的痛苦,他希望提倡一種四姓平等,也就是所有的種姓都能夠平等的理念,他希望各個階層都能相互尊重,可是印度與印度教的傳統觀念下沒辦法給他這樣的機會,結果,他找到了佛教,並且自己皈依了佛教,致力於學佛,並且吃素,還提倡素食。
安貝克從佛教發現,要讓印度的種姓制度能夠消滅,使得社會上人人能夠平等,只有徹底和印度教決裂,皈依佛教,學習佛法,才能真正實現四姓平等的理想。於是他開始鼓吹群眾信佛,學佛。他本人則前往斯里蘭卡,緬甸等地去考察,學習佛法。
就在安貝克努力之下,就在1956年10月14日,他發起第一次在印度舉辦了三十八萬賤民皈依三寶的大法會,迎請了斯里蘭卡的師父來為大家授予三皈依和五戒,在安貝克博士的號召底下,印度皈依佛教信徒越來越多,聽說已經超過五百萬。他也參予了印度佛教復興後重要社團,摩訶菩提協會,的成立。因為安貝克博士與印度摩訶菩提協會的努力下,印度政府終於願意將佛陀聖蹟地區,如菩提迦耶,鹿野苑等地,讓佛教徒參予管理,乃致後來全面接管。否則,之前管理這些地方的大部分都是印度教與其他宗教人士,佛教徒是沒有機會的。
到今天,印度佛教主要是以斯里蘭卡佛教為主要學習對象,但因為這個因緣,也讓印度政府重新認識了佛教的重要性,導致後來達賴喇嘛流亡到印度,迅速獲得印度政府的重視,與安排,讓佛教密宗與藏傳佛教能夠再次被安置在印度,並提供了流亡藏人政治庇護。
所以,我看過這個故事以後,覺得菩薩辦事情,不可思議,便是如此,印度人仍有他自己的佛緣,想不到是讓一個學法律的,並且提倡眾生平等的法務部長來領導大眾學佛。其實,佛陀當年不也是提倡四姓平等嗎?千年以後的印度,想不到也是在這樣的契機之下,將佛教恢復了過來。這也是真正不折不扣的大乘佛教了!
第2篇回應 / Replies:
靜涵 Buddhanet讀書討論版--來自61.228.51.158 貼於
2006/6/18 下午 07:13:04
有關安貝克博士的故事與生平,可以看這個網站:
http://en.wikipedia.org/wiki/B._R._Ambedkar#Fight_against_Untouchability
這個網站並提到,印度人為了紀念這位安貝克博士,曾經拍了一部電影,就是"安貝克博士":
Jabbar Patel directed the Hindi-language movie "Dr. Babasaheb
Ambedkar" [5] about the
life of Ambedkar,
released in 2000. South Indian actor Mammootty starred in the title role.
Sponsored by India's National Film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and Ministry of
Social Justice, the film was released after a long and controversial gestation
period.
這部電影"安貝克博士"是由印度的導演,賈霸帕鐵爾以印度國語拍攝的,主題就是介紹安貝克博士的一生,在西元兩千年推出。是由南印度演員,曼摩提擔任男主角,是由印度國家電影發展公司與印度政府社會司法部所贊助的,並且經過一些爭論與醞釀後才推出。
我想,有機會去找這部電影,看看。我想看,到底安貝克博士是怎麼樣讓卅八萬印度教傳統下的社會群眾,還有後來的五百萬信徒願意接受佛教的那個過程。總之,我也在想,這也許是一尊菩薩的本生故事也說不定,安貝克,將來必然能夠成佛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