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多音圣传时代"的定义
"多音圣传时代"的定义:西北印度的雅利安权贵与先住民大众混血后,所相应的多音圣传,以及在“天启经”(吠陀)的三道主流下出现解难性的祖传口诀"Bra^hman!a"、补充性的林修知识"A^ran!yaka"与革命性的秘密传承"Upanis!ad"的年代。
公元前10世纪,雅利安权贵从印度西北五河流域向东推进到Yamuna^ R.-Ganges R.流域,结束了“一音誦传时代”(只有"R!g-Veda"作为
作为“一音誦传时代”印度文化圈口传脉络唯一依附的主流),进入“婆罗门诵分流
时代”。当时,印度次大陆已开始使用铁器,农业、手工业、商业兴起,经济发展促使社会分化,以血缘为纽带的村社变成了以地域联系的公社,朝奴隶制国家发展,
种姓制度逐渐形成了。凭借“R!g-Veda”口耳圣传而维持地位的雅利安权贵为了适应上述变化,开始接受革新,出现了多音圣传“Sama-Veda”,“Yajur-Veda”,也出现了“婆罗门诵”(Bra^hman!a)与“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三大纲领。
“婆罗门诵”(Bra^hman!a)(Bra^hman!a)旧译《婆羅門書》《净行书》,是在口耳圣传中依附于Sam!hita^而开展的文句集,是雅利安权贵原型传承因应先住民大众原型传承而提出祭祀
及贊歌、祭祠、咒術的哲学、起源、目的、方法,有关于开天辟地的神话,也有对雅利安权贵(祭司)传说中的圣王们的颂扬祷词,但也涉及到當時的社會生活、歷史和自然科學。四部Sam!hita^都有各自散文形式的“婆罗门诵”(Bra^hman!a)。目前留存下來的“婆罗门诵”(Bra^hman!a)約有14一15部。例如:《愛達羅氏梵書》是《梨俱吠陀》的梵書
。《百道梵書》是《耶柔吠陀》的梵書。
“婆罗门诵”(Bra^hman!a)的原型显然延续着一音誦传时代的原型,但除了传承了雅利安权贵原型与先住民大众原型之外,由于现实面上先住民文化的具有影响力,故而
先住民“内在抽象一神”的原型逐渐崛起,与此相应的是雅利安权贵原型更加被夸大,阶级逐渐被加强合理化而成为“权贵之教”--“婆罗门教”(婆罗门实际即是权贵)。例如R!g-Veda《原人歌》原本就不是典型的Aryan原型。
“A^ran!yaka”,可以汉译为“林中诵”(或旧译的“阿兰若迦”),有“森林中遁世者所读诵”之义;旧译
的《森林书》《阿兰若书》等的书字蕴涵了华人对印度文化的误会。这是供上层种姓的婆罗门教徒过隐居生活时学习,是“婆罗门诵”的附属部分,它不仅包括对祭祀方法的说明,也谈及祭祀的意义,宇宙和人生的奥秘,人和自然、神的关系等哲学问题。“林中诵”(A^ran!yaka)与《奥义书》可说是“婆罗门诵”(Bra^hman!a)的续编,在语言、体裁、乃至内容上都与“婆罗门诵”(Bra^hman!a)相仿。现存之森林书有
《广森林书》《鹧鸪氏森林书》《他氏森林书》《憍尸多基森林书》等四种。后一种森林书共分三章,第三章为憍尸多基奥义书。
在“多音圣传时代”,吠陀文化发生了巨大变化。虽然还能发现庄严的颂诗,赞颂天神Varuna的全知或大地圣母的慈悲,但古代神祗的光辉逐渐趋于黯淡。
祭祀仪式因为能被祭司掌握而被重视了,诸神失势,而以“梵天”为全智全能的至高神、创造主。他抽象的属性难以用语言来表达:不生不灭,不变不化,寂然立于万物之上。婆罗门教虽然不设庙宇、不拜偶像,但却发展出
涵盖一切生活的一套繁琐的教仪。
种姓出现于古印度国家形成过程中,最初只有“雅利安”和“达萨”两个瓦尔纳。以后又在“雅利安”内部分出三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和吠舍;“达萨”一般转为首陀罗,从而形成四大种姓。
印度教徒中,一般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4大种姓。婆罗门是僧侣,地位最高,是人们精神上的统治者和主宰,掌握神权,主持各种祭祀;刹帝利是武士,地位次之,掌管政治和军事,是世俗的统治者,王公贵族都属这一种姓;吠舍包括农民、牧民及工商业者,是第三等级;首陀罗处在最底层,他们的义务是为前三个等级服务,遭受极端的压迫和歧视。
但如与“贱民”相比,首陀罗的状况还算好的。“贱民”是印度教种姓以外的等级,是“龌龊”的,连为高等种姓服务的资格都没有。他们的影子甚至都有玷污别人的危险。从前在太阳刚出和将要落山时,他们被禁止外出,因为这时影子最长,玷污面最大。“种姓的产生”有多种原因
,其中最主要的是民族间的征服。印度历代统治者大都实行民族同化和种族歧视政策,被征服的民族往往被迫改变信仰和习俗,作为低种姓被纳入印度教社会的等级体系。
民族内部的社会职业分工,则是“种姓的维系”的重要根源。有些种姓,如铁匠种姓、渔民种姓、陶工种姓、洗衣工种姓等,与印度村社长期的自给自足经济密不可分。在村社制度下,人们严格按照职业分工从事活动:婆罗门主持宗教事务,刹帝利负责社会事务,农民提供粮食,工匠提供各种日常用具,连打扫卫生、洗衣服也有专门的种姓来干。
种姓之间是严禁通婚的,但总有人敢于冒风险。不同种姓之间一旦发生婚姻关系,所生的后代,社会既不把他们列为高种姓,他们自己也不甘心归入低种姓。这样,便产生了介于两者之间的等级,为新种姓的派生创造了条件。
但如果一位婆罗门妇女和首陀罗男子结婚,后代就要成为贱民。不同种姓间严禁通婚,实际上是针对高种姓妇女而言的。按印度教“理论”,不同种姓间性关系的玷污对高种姓女子最严重,不能解除或净化,而对高种姓男子,玷污则是表面的,可以得到净化解除。这使雅利安权贵的基因实质影响力放大了数倍,所以小量的雅利安权贵基因能影响整个先住民大众的基因。

在印度文化圈口耳圣传的分流时代,奥义书
汇流浮现的时间,主要是在800BCE~600BEC,在这时期的先住民文化,已经借注解吠陀的名义浮现台面,但尚未自立门户形成沙门思潮,尚未如“诗书整合时代”中各个原型传承百花齐放而完成互相之间的体系性整合。
4-1.“婆罗门诵”(Bra^hman!a)《奥义书》在印度思想脉络中的定位
“婆罗门诵”(Bra^hman!a)
最主要的有《百道婆罗门诵》《世界婆罗门诵》《泰帝利耶婆罗门诵》《二十六婆罗门诵》《牛道婆罗门诵》《他氏婆罗门诵》和《娑摩术婆罗门诵》等。
在这些“婆罗门诵”(Bra^hman!a)的注疏里,例如《梵经简述》,包含有许多神话故事,反映了后期一音誦传时代的社会情况。
“婆罗门诵”(Bra^hman!a)也是语言学上的重要文献。
婆罗门诵中的“轮回转世”思想,奥义书
时代的“梵我一如”思想,都为佛教的产生准备了宗教和思想的萌芽。
印度对于真言咒语的信仰,从吠陀时期就开始了。《梨俱吠陀》中已有“我今以咒文顶礼,以接近你”的语句。佛教密宗认为念诵无比神奇的种子真言,即能相应某位男神或女神的信仰,其渊源可上溯到婆罗门诵、奥义书时期。在奥义书中,梵常常被冥想为“om”这一音节的形式。“om”成为梵的代表。
在印度,“Brahma^”为
“婆罗门诵”(Bra^hman!a)以来的主神。在"R!g-Veda"末期,以祈祷主神(梵)为至上神,视为宇宙生成原理。至“婆罗门诵”(Bra^hman!a)时代之初,生主神(梵)便顺理成章作为最高神
了。至《奥义书》时代,“大梵天”为具「实有、知、妙乐」三义,是唯一常住、独存之绝对原理,此绝对原理与A^tman结合为“梵我一如”,成为
《奥义书》之中心思想。到了《摩诃婆罗多》诗书整合时代,便有三位一体思想。其初,“梵天”位居三尊之首,后则由Vis!n!u作主。
“大梵天”在佛教被配列在“色界”初禅天第三天:认为自主独存,自己是众生的父,自然而有,无人能造之,一切众生皆是自己所化生。并自认为已经穷尽一切经典义理,统领大千世界。据《大昆婆沙论》卷九十八记载:大梵天身长为一由旬,寿长一劫半,于五中劫独一而居,复经五中劫与众共住,再五中劫又与众别。又《阿含》及诸大乘经中,常载此天王深信佛法、助佛教化等事,每值佛出世,大梵天王必先来请转法轮,手持白拂,于会坐参法听受,常以法义与佛问答,后与帝释天同受佛之咐嘱,护持国土,而为显密二教所共尊从。密教以梵天为十二天之一,或千手观音二十八部之一,列位胎藏界曼荼罗外金刚部院东门之南方,身呈白肉色,头戴发髻冠,有四面四臂:右一手持莲花,另一手持数珠,左一手执军持,另一手作吉祥印。
印度教相信因果輪迴,藉由今生的修行可以在死亡時獲得解脫,下輩子轉生為更高的種性,或因為今生種下的惡行使來世出生在低下的階級,生在那一個種性是自己造成的,應該默默忍受。毀滅是重生的開始,今生只是性靈進化的過渡階段,死亡是捨棄舊皮囊進入更高精神層面的路途,所以用莊重之心看待死亡。
四行期
为了把世俗生活纳入宗教行事中去,婆罗门教提出了教徒修行和生活历程的四行期:①梵行期。从师学习吠陀,接受宗教训练,敬事师长,过苦行生活,一般为12年;②家住期。在家过世俗生活,娶妻生子,经营与婆罗门身份不相违背的社会职业,进行家祭并施舍;③林栖期。家事既毕,本人或携妻隐居丛林,作种种苦行,亲证梵我,严格奉行祭祀的各种规定;④遁世期。弃家云游四方,靠接受施舍为生,把苦乐弃之度外,以期获得最后解脱。在吠陀后期文献中,有的主张把遁世期安排在林栖期之前,也有人认为在梵行期后即可漫游在外,成为行者、头陀或苦行僧,以后,这种制度也为印度教所袭用。
“林中诵”(A^ran!yaka)的主要内容在阐述祭祀理论,以及人与自然、神等关系之哲学问题,其说幽微,在性质及形式上与婆罗门诵无大差别。
研究“奥义书时代”的重点,在于洞察“Upanis!ad”的本质:在印度文化圈口耳圣传的法句中,有些法句虽源自先住民大众原型传承,却摄取了Sam!hita^作为依据,在形式上作为吠陀本集注解工程(婆罗门诵-森林书-奥义书)的延续
。这可说是先住民大众原型传承心灵的“借胎转生”,使已久被压抑为暗流的先住民文化片面地再度浮现。
《奥义书》旧译《优婆尼沙昙》,是“林中诵”(A^ran!yaka)的附属部分,也是叠加在吠陀
文本的种种注解附录的最后部分。有些包括在“林中诵”(A^ran!yaka)中,有些是“林中诵”(A^ran!yaka)的补遗,它往往和森林书相混,不易辨别;也有些
早已经被单独抽出为独立著作。
《奥义书》意为
“神秘而玄奥的教理”或“秘密传授的教理”。《奥义书》数量很大,是当时各种秘传知识的集大成者。
《奥义书》“Upanis!ad”这词中,动词字首upa意思是“对着,向着”,
有些动词可以加超过一个字首,ni-√s!ad(nis!iidati): 使自己就坐。ni意思是“在其内,向下”,也是一种动词字首。所以整个词义
就是“近坐”、“秘密的相会”,引申为师生对坐所传的秘密教义。在吠陀经的教学中,什么须要秘密地借由师生的亲近口授而传承呢?吾人思索:任何文化心灵的传承在口传之外也常借由固定文本(喻如不同的方术流派使用易经作为固定的符码系统)来代代依据传承见解(喻如不同的方术流派使用口诀来解开符码系统的意义)加以诠释,传承下去。而既然当时唯一的通行文本是吠陀经系列文本,所以即使不属于
雅利安权贵文化的先住民大众文化,也可以依附在吠陀文本上来传承自己的文化--只需要在对文本诠释以自己传承的见解就可以借胎转生。所以,合理推论就是:奥义书上的所谓秘密传承,不是以雅利安权贵的身份与心灵在诠释经典,所以,传承着的反成了与雅利安权贵原型传承处于对立面的先住民大众原型传承。
《奥义书》也被称为Vedanta,这词是Veda加anta构成:Veda就是《吠陀》;anta意即终点、顶点。Vedanta就是对Veda的最高阐释。虽然《奥义书》自称在诠释Veda,其实我们会发现《奥义书》里边有很多在Triveda里绝对没有的东西,甚至很多观点似乎刻意反对雅利安权贵原型传承中的信仰,例如其轮回(Sam!sara)概念:死了再来,无有穷尽,直到解脱(Moks/a)。轮回思想不是佛教所独有的。轮回思想不是雅利安人提出来的,"R!g-Veda"中没有这概念,它不属于雅利安权贵原型。谈及轮回概念的最早两部《奥义书》是《广林奥义书》“Br!hada^ranyaka up.”和《歌者奥义书》"Cha^ndogya
Up.",这两部《奥义书》里有个相同的故事:当时有个有名的博学婆罗门Gautama Aruni,他的儿子小婆罗门叫Svetaketu Aruneya。有一次Aruneya到一个名叫Pancala的部落参加聚会,这个部落的酋长是个刹帝利叫Pravahana Jaibali。酋长问小婆罗门
他的博学父亲是否已经教过他祖传知识,小婆罗门说是,刹帝利便说要问他几个问题。他一共问了五个问题,前两个问题是关于轮回的。刹帝利问小婆罗门:“汝知凡人逝世之后分途而去乎?”小婆罗门说不知;刹帝利又问:“汝知彼等重返斯世乎?”小婆罗门又答不知。刹帝利嘲笑小婆罗门:“然则汝如何可说汝曾受教耶?人而不知此等事,如何而可说其曾受教耶?”小婆罗门觉得受辱,回去见他的父亲老婆罗门。他问父亲:“阿父尝谓我已受教,固如是矣?”老婆罗门答曰“何耶?聪明儿!”小婆罗门说:“亲王问我五问,我一亦不知也!”“是何五问?” 老婆罗门问。如此如此,小婆罗门一一为述其端。这时老婆罗门对他的儿子说:“爱儿!汝当如是知我,如凡我所知者,皆尽以教尔矣!如汝所云,我亦不知其一也!”“来!我等且往彼处学之。”老婆罗门来到了刹帝利跟前,恭敬地向刹帝利请教:“愿王所言于童子之前者,以教我也!我固来从师也!”鉴于老婆罗门的虔诚,刹帝利就把问小婆罗门的几个包括涉及轮回观念的问题给老婆罗门讲解了一遍。讲完之后,刹帝利说了一句非常非常重要的话:“乔达摩!诚然如是,此学至今未尝存婆罗门道中!此学在汝以前,未尝达乎婆罗门族也!”这说明了轮回的观念不是出自于婆罗门的《吠陀》传承,而是由先住民大众随着混血才渐渐融入婆罗门教内的。《奥义书》重视修习禅定(Dhyana),而三部《吠陀本集》和“婆罗门诵”(Bra^hman!a)中没有禅修的内容。Dhyana不是游牧、父系、外向主动祭祀的雅利安文化,而是农业定居、母系、内向被动感应先住民文化。
4-2-0.
《奥义书》的年代与数量
《奥义书》相传有200余种,一般认为成书于公元前7~前5世纪;但现存只有约108种,其中大部分是晚出的(包括公元15、16世纪的作品)。内容庞杂且
多所矛盾。其中最古的部分据考证为13种。一般认为最早的《奥义书》产生在佛教前。
古老奥义书13部(其中又以粗体的6种为最古) |
《梨俱吠陀》 |
《他氏奥义》和《尸氏奥义》 |
《娑摩吠陀》 |
《歌者奥义》和 《由谁奥义》 |
《黑夜柔吠陀》 |
《鹧鸪氏奥义》、《大那罗延奥义》、《石氏奥义》、《白骡奥义》和《慈氏奥义》 |
《白夜柔吠陀》 |
《广森林奥义》和《自在天奥义》 |
《阿闼婆吠陀》 |
《秃顶奥义》、《疑问奥义》和《蛙氏奥义》 |
4-2-1.
《奥义书》思想的革命性特征-自证主义,“真我即梵”
古典梵语a^tman[+]一般具有"真我"、"命我"、"神我"、"识"等义。"阿特曼"一词早见于《梨俱吠陀》(R!gveda)。在最初,它只是被用来指人的皮血骨肉心,以及"呼吸"等。到了婆罗门诵时代,"a^tman"开始被解释为"我",但
没有什么玄学概念。直至奥义书初期,"a^tman"才有了较重要的哲学内涵,它是内在的、个别的个体灵魂(小我; ji^va^tman, a^tman),
又是外在的、共总的整体灵魂(大我; parama^tman, A^tman)或宇宙统一原理"梵"(Brahman)相应不二,所以它是万象的本体。《大毗婆沙论》卷二百云:"有我士夫,其量广大,边际难测,光色如日,诸冥闇者,虽住其前,而不能见。"
奥义书的成立使吠陀的诠释转向到内观的玄奥层次
,这转向是基于瑜伽的内观的,而这种内观传承并不是Aryans本有的,所以不是先住民默默口耳传承下来的,就是森林中的修行人在集体潜意识层次感应到的。因为"梵我"关系是《奥义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所以整个奥义书都在阐扬"梵我同一"思想。
这种思想所表现出的意象,虽类似《华严经》“重重无尽帝释珠网”的意象,其实也是堪养“圆融无碍”思想种子的田地了,只是奥义书阶段仍旧止于这种das!na的提出与执持,仍执持Brahman这原型,顶多只是类似普贤支品《兴显经》中如来遍入众生心的意象,但《华严经》离一切见(das!ana)的纯然“法界缘起观”则是不立原型而借十十无尽的方便来展开“重重无尽帝释珠网”的意象。
奥义书的哲学和现代科学想像很切近,例如“蝴蝶效应”。“蝴蝶效应”是量子力学发达以后新兴的,和“测不准原理”以及“超导理论”有关的一种“科学的(非传统机械论的)因果论”。在这之后,贝尔定理(Bell's
theorem)也指出:一个物理体系如果分裂为二,在这物理上属分离的体系间必然仍存在著某种关连性,所以一只在北京拍动翅膀的蝴蝶经由某种匪夷所思的因果途径,可能会导致欧洲北部某处一场大雪。这就是所谓“蝴蝶效应”。
4-2-2.
《奥义书》思想的革命性特征-“绝对不二”
"梵我同一"的理论,也反映了奥义书的"不二一元论"的唯心主义倾向。
"梵我同一"的理论,追根溯源,始见于《鹧鸪婆罗门诵》(Taittir]ya
Brqhmaza)。在最初,"梵"只是被用来称谓那些专门从事祭祀和祈祷活动的神职人员,即婆罗门。但后来经过神权化的影响,它被赋予了一种特殊的宗教权力,即祈祷祭祀的权力,并最终被引申为宇宙万物的主宰或哲学的最高本体。
《奥义书》含有若干唯心主义的哲学思索,意味着同以前的传统观念的决裂。这些思索主要在于强调最高宇宙精神“梵”为万物之主宰和个人精神“我”与“梵”之沟通──“梵我如一”,古代印度唯心主义哲学各派系由此引出。
梵我一如:神学家们从梵天一词中概括与抽象出一个形而上学的实体“梵”(Brahman),并将其作为世界的最高实在,一切事物的主宰。他们用否定达到肯定的方法(遮诠,即遮其所非),论证梵在本体的意义上是既不具有任何属性也不表现任何形式;既超越于人类感觉经验,又不能用逻辑概念或用语言来表达。他们把这个梵和作为人的主体的阿特曼(灵魂,我)结合并相等同,建立了“梵我一如”的原理,其意为:作为外在的、宇宙的终极原因的梵和作为内在的、人的本质或灵魂的阿特曼在本性上是同一的。阿特曼终究应该从梵得到证悟,但是由于人的无明(无知),人对尘世的眷恋,受到业报规律的束缚,因而把梵和我看作了两种不同的东西,如果人能摈弃社会生活,抑制五情六欲,实行达磨(法)的规定,那么,他就可以直观阿特曼的睿智本质,亲证梵和我同一,从而获得解脱。
这种“不二”思想,虽类似《华严经》中佛放眉间光时表示的“法界中道”(澄观语)义,也是堪植“圆融无碍”思想种子的田地,只是奥义书阶段仍旧止于这种dars!na的提出与执持,仍执持Brahman这原型,顶多只是类似《华严经》对法身的信仰,却非佛教离一切见(ds!ana)的纯然“法界缘起”观。
4-2-3.
《奥义书》思想的革命性特征-“业力轮回”
Aryans统治下的印度文化,在“吠陀經時代”(依据“R!gveda”的表现)大致还保留了入印前的原型
传承体系,在對諸神的禮讚祭祀中确定着实际存在的“諸神”。到了“梵書时代”该原型传承体系初步被先住民文明寂静革命了,確立了唯一大梵的一神論,種姓制度也基于『婆羅門由大梵之口而生、剎帝利由大梵之腹生、吠捨由大梵之膝生、首陀羅由大梵之足生。』的神話而立。到了奧義書哲學興起,則是
进一步革命,将一神思想衔接到“一即是多”,但其中借助的仍是借由原型来表达的“梵我一如”,而非扬弃原型的“法界缘起观”。由於對婆羅門至上的制度不滿,剎帝利階級網羅了阿利安人之前的
先住民原始宗教----瑜伽冥想,形成了具有輪迴觀以及業力觀的
《奧義書》思想。唯一大梵則由人格神進化成超越人格神的生命最高本質。在《奧義書》中,眾生是由業力決定輪迴的趣向,不再如婆羅門所說:婆羅門生生世世為婆羅門,剎帝利與吠捨也生生世世生為原階級。于是,奧義書發展出修行的觀念,認為一個人淨化業報后,便能與大梵圓滿結合,完成生命的終極目的。業力輪迴觀念傳佈近千年後,到了佛陀建立僧團的時代,早已融入主流的吠陀思想與梵書思想中,成為印度婆羅門教的基本信仰。
《奥义书》作者较多認為﹐人死後靈魂會繼續輪迴轉世,而來生取決於今生所積的因果。如今生多做善事﹐便可轉世到較高地位,更接近解脫Moks!a的境界;如多做壞事則會降低地位甚至淪為動物。印度教相信人必須透過行善積德等途徑,才能脫離輪迴﹐得到解脫Moksha。Moksha就是脫離生死輪迴Samsara﹐是每個印度教徒的終極追求。這種境界﹐又稱為「梵我」合一。梵Braman是宇宙的最高本體﹐個體靈魂我Atman與梵本是一體﹐因為受到大千世界的迷惑而失去梵的本相﹐忘記其真實的本質﹐因此進入輪迴。要擺脫生死輪迴﹐必須徹悟其真實本質﹐並通過行善積德、敬拜神以及誠心修行才能得到解脫。
“业报轮回”是与“梵我同一”相辅的思想,这一对思想在《梨俱吠陀》中都不存在。婆罗门诵中间或谈到死后转生的问题,但并不一致;在奥义书中则有系统的论述。其主要内容是:每一个人的灵魂在死后可以在另一个躯壳里复活,一个人重新转世的形态,首先取决于他本人现在的行为──业(羯磨),即依照人的行为决定那个人将来要成什么样,行善的成善,行恶的成恶。如果崇信神明,奉行吠陀的规定,死后可以投入“天道”(神的地位);次之,可投入“祖道”(人的地位),转生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等;至于不信奉神明,违逆种姓义务的人,则沉沦于“兽道”,即地狱之中,来世变为旃陀罗和动植物等。奥义书据此把有生命的物类(“有情”)分为胎生、卵生、湿生、种生四种。所谓胎生是从母胎生,如人、兽等;卵生是从卵化生,如鸟、鸡等;湿生是从湿气生,如蚊蚋等;种生是从种子生,如草木等。这就是所谓“三道四生”的教义。
奥义书也规定了各个种姓断灭轮回的解脱方法,主要是证悟梵我同一和从事艰苦卓绝的修行,即苦行、布施、正行、不杀生(即非暴力)、实语、禁欲、同情等。
來到釋沙門僧團的修行者,都非常熟悉印度傳統思想,于是在部分经纶中將这种蕴涵我执的業力觀套進來,混淆了佛教基于无我论的法界缘起轮回观。
佛学上的“轮回”,虽然也有世俗谛----由本生谭等方便法在“原型”(Ω0)层面上建立的概念,
但其真正独特点,却是胜意谛----借由“缘起观”超越“轮回”概念。胜意谛上:初步,法眼净者,能悟到“轮回”只是偏见。--“法界缘起”故
,众生自性空而平等、同体,“其他一切众生”与“自己前身后身”都是共成一大缘起的。故知:前世之我实非“此我”,是被“此我”负责的有缘众生;来生之我非“此我”,是负责“此我”的有缘众生。就像是
一颗珠子撞击一串珠子撞出另一个珠子,看似同一颗珠子。进一步,证果者,根本就证实了“轮回”无实,所以可以分身化身--可将功德业集中一身,也可将功德业分布多身
,迴向他身(Ω7),变异生死犹如游戏神通。世俗谛上:“轮回”对于“此我”而言,却是事实,这就是世俗心灵上的业力原理、相对性真理,若武断否认而拨无因果,就没有伦理道德了。
4-3-0.
《奥义书》与佛教禅修的关联
4-3-1.
《奥义书》前印度文明与佛教禅修的关联
据考古发掘证明,瑜伽在印度河文明时期就存在,在印度河文明遗址考古发掘的物品中,一些印章的神象上就有瑜伽修行的坐法
。(参考金仓圆照, 《印度哲学史》, 平乐寺书店,
1963, p.117。)印度的许多古老的文献典籍,如奥义书、史诗《摩诃婆罗多》等中都提到过瑜伽。
4-3-2.
初期《奥义书》对佛教禅修的影响
从佛教禅思想的形成方面来说,影响大的主要是奥义书。现存奥义书中有一部分是在佛教产生之前出现的,如前面提到的《歌者奥义书》和《鹧鸪氏奥义书》中的主要内容形成于佛教出现之前,大致在公元前800~500年之间
,(参考金仓圆照著(前引书),25~26页。)因而可以说其中的有关静虑(定)或其他的瑜伽修行方面的成分会对早期佛教禅思想的形成有影响。关于史诗的年代,因为它的早出部分和晚出部分时间跨度很长,现很难给出具体时间,但较早的部分中也不能排除对早期佛教禅思想形成影响的可能性。
在较早的奥义书中,就已提到了作为瑜伽重要内容的“静虑”(dhya^na,定)。
例如:
佛前:"Is/a^ Up."
《歌者奥义书》"Cha^ndogya
Up."中曾用“静虑”来形容比喻天地山水等的静止不动状态,还提到静虑大于心,小于识【参见"Cha^ndogya
Up."7,6,1~2。】。
《鹧鸪氏奥义书》"Taittiri^ya
Up."明确提到了"yoga"一词。该奥义书中则把瑜伽与信仰、真实等相提并论
【参见"Taittiri^ya
Up." 2,4,1。】。
中期(佛后至300BCE)
《迦塔奥义书》"Kawha
Up."中则把感觉器官的认识功能的不起、意识的安宁等精神状态看作瑜伽 。(参见"Kawha
Up." 2,6。)
后期(诗书整合时代以后):
《慈氏奥义书》"Maitra^yan!a
Up."则称瑜伽为:统一呼吸、心及感觉器官,漠视一切存在现象。(参见《慈氏奥义书》6,25。)《慈氏奥义书》还对瑜伽作了具体分类,认为瑜伽有六种,即:调息、制感、静虑、执持、观慧、三昧
。(参见《慈氏奥义书》6,18。)
“Ma^n!du^kya Up.”
此外,大量奥义书中提到的对最高实在梵的体悟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属于瑜伽的禅定或冥想。奥义书中的这些关于瑜伽修行的内容,主要反映了早于佛教而产生的婆罗门教的宗教修行方面的理论。它谈的主要是保持人的内心的平静,控制人的感觉器官的活动,不受外界干扰,甚至达到观慧和精神凝定的状态。这些与佛教的禅或禅定的内容是一致的。
4-3-3.
中后期《奥义书》相关思想与佛教禅修的互动
史诗《摩诃婆罗多》中关于瑜伽的材料非常丰富,它有关于精神修炼方面的内容,如其中提到了静虑、执持、观慧、三昧等瑜伽修行的禅定阶段,也有关于瑜伽修行所产生的神通力,如提到了微细、轻妙、遍满、远到、随所欲、支配、尊胜、通贯等具体的神通力的种类。
(参见木村泰贤, 《印度六派哲学》, 丙午出版社,
1919, pp.243~247。这些在佛教禅思想的发展中都能找到相应或相近的内容。)
佛教禅修思想在不断摄取方便法的过程,与中后期《奥义书》、《史诗》和《瑜伽经》都有互动,不能说谁是谁的源头或末流。《瑜伽经》的最初部分有可能是在公元前150年左右形成的,而现存《瑜伽经》则约在公元300~500年之间定型。(参见姚卫群:《印度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53页。)因而它和佛教在禅思想方面也应是一种互相借鉴吸收的关系。实际上,《瑜伽经》卷四中借鉴吸收了不少佛教的内容,而《瑜伽经》前三卷中的关于三昧和瑜伽修习方法等的一些内容也可能被佛教所吸收。(详见姚卫群:《钵颠阇利与〈瑜伽经〉》,《南亚研究》,1991年第4期。)
在原始佛教最初的教理中“八正道”之一的“正定”,是佛弟子在学佛求解脱时必要的。在论述早期佛教的禅定时通常举出所谓“四禅”。(还有所谓“四禅八定”之说。即属于色界的“四禅”加上属于无色界的“四无色定”(
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
关于“四禅”,根据《杂阿含经》卷十七中的说明,意思是要逐步控制心的情感、思想作用,达到八正道中说的“不乱不散”的状态,这与奥义书和《瑜伽经》中的瑜伽修持观念是类似的。
依沙奥义书"Is/a^ Up."
《依沙奥义书》被认为是《奥义书》的基石,它是以简短诗歌形式写成的,总共只有十八首偈颂,对初民心中大部分问题都作了回答。它说明了至上本体知识的原则和圆明自性的精义,以及能经过此处的修持获取至上意识。《依沙奥义书》同《曼都卡奥义书》都对瑜伽修持的理伦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宇宙中一切所动者,皆为依沙所含摄。以不执着之心来享受;不要贪婪他人的财富。
2. 今生今世唯有尽职尽责,如此,吾人方愿活上百年,除此之外,一切的业力都将造成心灵上的污染。
3. 世俗世界为无明的黑暗所覆盖,凡残害自性者都会堕入此暗无天日的世界里。
4. 自性为一,且如如不动,比心灵还要迅速;它疾行于前,非感觉之所能及。它越过移动者,却仍保持如如不动。风儿因它而吹动浮云。
5. 彼动静一如,彼既远又近,在一切之内,又居其外。
6. 见山河大地都在自性中,自性也在宇宙万有里,斯人将无憎恨。
7. 当吾人了悟万有皆化为自性,见万物皆为一体,何复妄想、迷惑与忧伤。
8. 遍及一切处,彼为光明,无形无象,完美无疵,一体不可分割,纯净,邪恶所不能侵,无所不见,无所不知,超越一切,本自存在。它永恒监临一切生灵之行业。
9. 耽迷于幻觉妄想者,堕入无明之黑暗。完全执着于灵性知识者,投身于更大之黑暗。
10. 灵性的知识与无明的幻觉,了知此二者之人,即能经由此二者而击溃死亡,享受永恒不朽的喜悦。
11. 沉醉于大千世界者进入无明的黑暗,而执着于没有显示形象的大神力则陷入更大的黑暗。
12. 一者得自己显示的至上本体,另者得自未显示的至上本体。如是我闻自所受教之哲人。
13. 了悟已显示与未显示的至上本体者,由未显示的无生而克服了死亡,由已显示的万象而克享永恒。
14. 真理的面目为金色的遮幕所掩蔽。揭开这层覆盖,显示出真理——让献身于真理的人看—眼吧!
15.
呵,至上的养育者,视万物为一体的哲人,至上的控制者,至上的太阳,至上的祖先,凝聚您的光芒,收敛您的光辉,我乃能见您最神圣的一面,此人彼称之为“那个”,“那个”就是我
16. 让我的气息回归到永恒的生命能量里,我的躯体回归至灰烬中。记住啊心灵,记住永恒的唵,记住我往昔的行为,记住往昔的行为。
17. 至上之大啊!以至善之路引导我至善果。火神!您了知一切的行为,把我从虚伪的错误中移开。向您,我献上无限虔诚的祝语。
“Ma^n!du^kya Up.”
后出的"Atharva-Veda"有其“Upanis!ad”同时出现,最著名、精深的就是“Ma^n!du^kya
Up.”(又称为《“唵”声奥义书》《蛙氏奥义》),约与"Atharva-Veda"同时产生。
散文体,描述永恒声音唵代表整个宇宙,涵盖觉性(Caitanya)的四位:醒位(Jagrat)、梦位(Svapna)、熟眠位(Susupta)和超意识(Turya),修炼此奥义书可获得最高的开悟,使个体与至上本体合一。catur就是4。“Ma^ndu^kya
Up.”中的许多概念也是从古奥义书那里传承下来的,但它又认可佛教的专门术语和大乘佛教的特殊表现方法。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Ma^n!du^kya
Up.”用语、表述形式等的分析,看出其成书肯定是较晚的。
梵文0m(ॐ)字为a+u+m组成,根据梵文音变规则,当a后跟u时,音变为0,于是aum成为了om。“Ma^n!du^kya Up.”把om分解为梵的四个位(pa^da),即把a、u、m三音和无音的第四位,相对地对应了周遍(醒位)、炎光(梦位)、有慧(熟眠位)和第四位。从这四位的内在组织结构来看,与古代奥义书也是密切有关的。然而“Ma^n!du^kya Up.”有别于古奥义书的特点在于,古奥义书一般把归属于万有原理的思想和属性都认定为第三位的有慧所有,也即万有的根源或绝对者是与第三位的有慧有关的。“Ma^n!du^kya Up.”却认为,第三位并不是真实绝对者,第四位
才是。但第四位是什么?第四保持神秘,这就是它在哲学上比古奥义书高明的地方,这可能是受到佛教影响而采取“遮诠”法。它不说世界只是物质(醒位),也不说世界虚幻不实(熟眠),甚至不落于亦真亦假(梦位),而以遮诠的第四位成就了类似中观的四句辩证。它
虽知道“离心意识参”,不以逻辑来悟道,却仍流于原型传承的神秘主义窠臼,完全通过对咒字的禅观来证悟,这可以看出“Ma^n!du^kya
Up.”异于雅利安权贵原型(多神外向)传承而接近先住民大众原型传承(抽象内向)。
以下是全文汉译(参考金克木《印度文化论集》第47页。):
第一章
1. Hari Om(ॐ)!宇宙皆是。以下解说:过去、现在及未来的一切都是ॐ。那超越时间、空间和因果作用的也是ॐ。
2. 不论在此处、彼处、一切处,所能看到的一切都是梵的显示。(梵即是大我自性,即是至上园觉本体)。这个圆觉自性有四足:
3. 第一是醒位。意识倾向外在的世界。经由七个工具和十九个管道,能经验到粗钝的现象世界。
4. 第二是作梦位。意识转向内在。它也有七种工具和十九种管道,能体验精细的心灵的印象。
5. 第三是熟眠位。无欲亦无梦,所有的经验、体验都沉浸到无分别意识的整体里。睡者禅悦为食,并且知道如何去了解前述两种状态的方法。
6. 能体验这几种状态者是万事万物之主。它了知一切;能指引万物于胸壑,万物生于兹亦回归于兹。
第二章
7. Turya是第四个状态。意识在这个状态,不朝内,不朝外,不朝内外。它无分别,超越了知见与非知见的范畴。此状态无法由感官来体验;它不可思议的、超越想象,无法以言语表达。这是真我,超越一切外在现象投射,它是寂静、完全的喜悦,是唯—不二的。吾人须要领悟这个真我。
8. 此我如前所述具有四足,四而合—就是ॐ。声音A—U—M(音为阿a,欧ou,姆mou)和字母A、U、M代表清醒、梦和熟眠三位、三足;而三足,就是三音,就是三字。但第四足潜藏而不可知,只在寂静中方能了悟。
9.
醒位体验到阿A,ॐ的第一音。它遍布一切声音之中,没有第一个音节A就无法发出--不了解醒位就无法了解园觉自性。了解此真相者即可实现其所有欲求而达圆满成功。
10. 梦位体验到U,ॐ的第二音。这是高于醒位的第二位。了解此较精细状态者优于他人,且能体会平等,知道若不能完全体悟园觉自性就未归原乡而仍飘流轮回。
11. 熟眠位体验到意识是“M”,ॐ的第三音。了解这个更精细的境界。就能了解自己内在的—切。 第三章 12.
(ॐ,)无声之声,称之为第四种状态,不为吾人所知,非一般之心灵和感官所能思议。它截断了一切现象,甚至连喜悦也休止了。这是唯一不二的状态,是真正宇宙大我。了悟这个状态,即将自身扩展至宇宙意识。
原子、原型与内观/阿张兰石20060826
生命皆是碳水为身,
水结晶有各种样态,相应于人文环境:灵心身界,同时相应。
碳电子云相应字符,诉说着禅者真言:缘起不灭,赤子常新。
古印度先住民的身心较贴近大自然,松果体比现代人发达而前额叶相对较弱--禅定本能较强而思维负担较轻,传承了印度先住民内观传承的禅者,借着内观静坐发现了古老的灵性标志“ॐ”(唵
:Aumkara) 和卍。当古老文化渐渐被遗忘,不朽的灵性标志
"原型" 却保存于人心集体潜意识之中。现在幸有原子科技,“科学的文明教育”终于能取代“宗教的原型传承”而让世人理解到这些标志背后的奥义。
海森保的测不准原理(Heisenberg's Uncertainty
Principle)说:观察者无法确知一粒电子的位置和速度。碳原子的电子层好像四滴泪状云的模样,排列成一个状似正三角锥体的形状。新近专家提出,在这些电子云层里有些区域是电子常出现的。这些区域在各簇泪状云表面盘旋,形成一种螺旋(spiral)。
碳原子核的四周,电子的高或然率区会形成一道道螺旋状的驻波。当物理学家从特定角度来看这结构,发现这些螺旋状的驻波竟形成了些标志。首先是一个立体的ॐ。再从另一个角度看,“ॐ”却又变成平面的卍字。再转动碳模型到另一角度,这些标志变成希腊字母α
和Ω。
α 和Ω是希腊字母的第一和最后一个,圣经记载耶稣曾说:“我是α,我是Ω”,意即“我是最初,我是最终。”(启示录
1:8, 21:6, 22:12-16)
;《奥义书》中太初创造天地时的声音就是“ॐ”。科学家已经证实:目前所有生物体,都基于碳原子;而碳原子显示了α、Ω、“ॐ”这些字符,使吾人也能假设:许多东西方的原型灵性记号,都基于相同的现实于一贯的真理。--东方原型传承中的太初记号“ॐ”和卍其实与西方原型传承中的α
和Ω只是同样实相的不同描绘,若没有穿透原型传承而证悟其中的真知、奥义,就只是瞎子摸象,所言各殊。α-Ω是基督的标志,而“ॐ”和卍象征印度Ganesha等神只,衪们都代表赤子——Ganesha永远是个小孩而耶稣自称人子,都是所谓三位一体(Trinity)中的
“子”。那是否要说他们就是同一神呢?不须!正如见证碳原子的不同面相的不同因缘、不同字符,祂们,各自代表着生命根本元素(碳)的不同面相--不同赤子原型。东西方宗教分享了一贯的真理真知,各自担当其功能角色,其中所谓圣人,就是那些在这俗谛现实中整合了真谛真知而活出圆满高广的人。
|
至 尊 奥 义 书
http://www.mykrishna.net/sastra/zways/index.htm
祈 祷
om purnam adah purnam idam
purnat purnam udacyate
purnasya purnam adaya
purnam evavasisyate
om--完美的整体,purnam--完美又完整,adah--那些;purnam--完美又完整;idam--这个现象世界;purnat--完美;purnam--完整的整体;udacyate--产生;purnasya--完美的整体;purnam--既完美又完整;adaya--流衍;purnam--均衡;eva--即使;avasisyate--依然。
译文
人格首神既完美又完全。因为他既完美又完全,一切流衍自他的都是完美的整体,圆满地具备应有的一切,就如这个现象世界。任何产生自完整的整体,本身也完整,因为他是完整的整体,所以纵有这样多完整的单元自他流衍,他依然既完整又均衡。
曼陀罗一
isavasyam idam sarvam
yat kinca jagatyam jagat
tena tyaktena bhunjitha
ma grdhah kasya svid dhanam
isa--由主;avasyam--控制;idam--这;sarvam--所有;yat kinca--任何;jagatyam--在宇宙之他;tyaktena--配额的一份;bhunjithah--你应该接受;ma--不要;grdhah--试图去得到;kasyasvid--其他人的;dhanam--财富。
译文
宇宙之内,一切有生气的及没有生气的,都由主控制,由主拥有。因此,人只应该接受他需要的那一份,接受分配给他的那一份,再不应该接受其它东西,要知道一切是属至尊主的。
曼陀罗二
kurvann eveha karmani
jijivisec chatam samah
evam tvayi nanyatheto sti
na karma lipyate nare
kurvan--同时地做着;eva--这样地;iha--在这一生里面;karmani--工作;jijviset--一个人想要生活;satam--百;samah--年;evam--这样地活着;tvayi--向你;na--不;anyatha--其它的方法;itah--这条途径;asti--那里有;na--不;karma--工作;lipyate--能够捆缚;nare--向一个人。
译文
人如果不断地这样工作,便可以渴求活上数百年,因为这类工作不会把他捆缚于因果定律。人在这途径上,再没有别的选择了。
曼陀罗三
asurya nama te loka
andhena tamasvrtah
tams te pretyabhigacchanti
ye ke catma-hano janah
asuryah--为阿修罗(无信仰者)而设;nama--出名;te--那些;lokah--星宿;andhena--由愚昧;tamasa--由黑暗;avrtah--遮盖;tan--那些星宿;te--他们;pretya--在死亡以后;abhigachanti--进入;ye--任何人;ke--每人;ca--和;atmahanah--灵魂的杀戮者;janah--人。
译文
杀害灵魂的人,不管他是谁,必定要堕进满是黑暗、愚昧,称为无信仰者世界的星宿。
曼陀罗四
anejad ekam manaso javiyo
nainad devd apnuvan purvam arsat
tad dhavato nyan atyeti tisthat
tasminn apo matarisva dadhati
anejat--稳定;ekam--个;manasah--较心意;javiyah--较快速;na--不;enat--这超然的主;devah--天上的半神人(像因陀罗等);apnuvan--能达到;purvam--在前面;arsat--移动快速;tat--祂;dhavatah--那些走着的人;anyan--其他;atyeti--超越一切;tisthat--仍旧在一个地;min--在祂中;apah--雨;matarisva--控制风和雨诸神;dadhati--供给。
译文
具有人格的至尊人格首神,虽然安处于祂的居所,祂的行动却比心意还快,更超越其他一切生物的速度。有着大能的半神人也不能按近祂。虽然祂自处一隅,却支配那些供应空气、雨水的半神人。祂超越一切的生物。
曼陀罗五
tad ejati tan naijati
tad dure tad u antike
tad antar asya sarvasya
tad u sarvasyasya bahyatah
tati--至尊主;ejati--行走;tat--他;na--不;ejati--行走;tat--他;dure--很远;tat--他;u--也;antike--很近;tat--他;antah--在这之中;asya--在这之中;sarvasya--所有;tat--他;u--也;sarvasya--所有;asya--所有;bahyatah--外在。
译文
至尊主既行又止,既远又近;他在一切之内,也在一切之外。
曼陀罗六
yas tu sarvani bhutany
atmany evanupasyati
sarva-bhutesu catmanam
tato na vijugupsate
yah--他是;tu--但;sarvani--所有;bhutani--生物体;atmani--与至尊主的关系;eva--仅有;anupasyati--有制度的遵守;sarva-bhutesu--在每个生物体中;ca--与;atmanam--超灵;tatah--其后;na--不;vijugupsate--恨任何人。
译文
谁人看透万事万物,都与至尊主有关连;看到芸芸众生,都是主的所属个体;看见至尊主在一切之内,便永不怨恨任何事、任何人。
曼陀罗七
yasmin sarvani bhutany
atmaivabhud vijanatah
tatra ko mohah kah soka
ekatvam anupasyatah
yasmin--在……情况之下;sarvani--所有;bhutani--生物体;atma--灵魂火花;eva--只有;abhut--以……存在;vijanatah--一个知道的人;tatra--在里面;kah--什么;mohah--迷幻;sokah--渴望;ekatvam--质量的一体;anupasyatah--一个人通过权威了解或一个经常这样视物的人。
译文
一个恒常观众生物为灵性火花,视其本质与主如一的人,使是真正洞悉事物的人。他那来困惑烦忧呢?
曼陀罗八
sa paryagac chukram akayam avranam
asnaviram suddham apapa-viddham
kavir manisi paribhuh svayambhur
yathatathyato rthan vyadadhac chasvatibhyah samabhyah
sah--那人;paryagat--应该实际上认识;sukram--全能的;akayam--没有被身体所困的;avranam--没有谴责;asnaviram--没有血脉的;suddham--消毒性的;apapa-viddham--预言性的;kavih--全知的;manisi--哲学家;paribhuh--最伟大的;svayambhuh--自足的;yathatathyatah--只是追随;arthan--想欲的;vyadadhat--满足;sasvatibhyah--不能记忆起的;samabhyah--年代。
译文
这样的一个人应该真实地认识到那位最伟大的人。祂不为体困、全知、无从谴责;祂躯体没有血脉,品质纯洁、全无沾染;祂是自足的哲人,恒古以来,一直在满足每个人的愿望。
曼陀罗九
andham tamah pravisanti
ye vidyam upasate
tato bhuya iva te tamo
ya u vidyayam ratah
andham--极大的愚昧;tamah--黑暗;pravisanti--进入;ye--那些;avidyam--无知;upasate--崇拜;tatah--比那;bhuyah--更甚;iva--如;te--他们;tamah--黑暗;ye--那些;vidyayam--在知识的培养中;ratah--从事于。
译文
行为无知愚昧的人,会堕至最黑暗的愚昧境域;更坏的是那些培育所谓知识的人。
曼陀罗十
anyad evahur vidyay
anyad ahur avidyaya
iti susruma dhiranam
ye nas tad vicacaksire
anyat--不同的;eva--肯定地;ahuh--说;vidyaya--由知识的培养;anyat--不同的;ahuh--说;avidyaya--由无知的培养;iti--因此;susruma--我听;dhiranam--由神志清醒的人;ye--谁;nah--对我们;tat--那;vicacaksire--解释。
译文
智者有言:教育的成果有二,从培育知识而来的结果,与培育无知得来的结果,二者迥然相异。
曼陀罗十一
vidyam cavidyam ca yas
tad vedobhayam saha
avidyaya mrtyum tirtva
vidyayamrtam asnuye
vidyam--真正的知识;ca--和;avidyam--无知;ca--和;yah--一个人;tat--那;veda--知道;ubhayam--两者;saha--同时地;avidyaya--由无知的培养;mrtyum--重复的死亡;tirtva--超然的;vidyaya--由知识的培养;amrtam--不死的境界;asnute--享受。
译文
人若能在培育无知(物质知识)的时候,求取超然知识。深究二者,才能超越重复的生与死,不为所扰,享永生的福乐。
曼陀罗十二
andham tamah pravisanti
ye sambhutim upasate
tato bhuya iva te tamo
ya u sambhutyam ratah
andham--愚昧;tamah--黑暗;pravisanti--进入;ye--那些;asambhutim--半神人;upasate--崇拜;tatah--比那;bhuyah--更;iva--像那;te--那;tamah--黑暗;ye--谁;u--也;sambhutyam--在绝对中;ratah--从事于。
译文
那些膜拜半神人的人,堕进黑暗无边的愚昧境地,那些膜拜绝对真理非人性一面的人则更甚。
曼陀罗十三
anyad evahuh sambhavad
anyad ahur asambhavat
iti susruma dhiranam
ye nas tad vicacaksire
anyat--不同的;eva--肯定地;ahuh--据说;sambhavat--通过崇拜至尊主--万原之原;anyat--不同的;ahuh--据说;asambhavat--因为崇拜那不是至尊的;iti--如此;susruma--我听到;dhiranam--从没有扰乱的权威;ye--谁;nah--向我们;tat--有关那个论题;vicacaksire--详尽地解释过。
译文
崇拜的成果有二,一从崇拜至高无上的万原之原得来,另一从崇拜不是至高无上的那处得来,不为物念所扰的权威人士对此解释尽然。
曼陀罗十四
sambhutim ca vinasam ca
ysa tad vedobhayam saha
vinasena mrtyum tirtva
sambhutyamrtam asnute
sambhutim--永恒的具有性格的神首,他超然的名声、形象、逍遥时光、品质及随身行装、他居所的多样变化等;ca--和;vinasam--半神人、人类、动物等以及他的虚假名声、名誉等的短暂物质展示;ca--还有;yah--谁;tat--那;veda--知道;ubhayam--两者;saha--以及;vinasena--以及一切会毁灭的事物;mrtyum--死亡;tirtva--超越;sambhutya--在神的永恒王国;amrtam--不死;asnute--享受。
译文
人应该完整的认识性格首神和祂超然的名字,还应该认识这非永恒的物质创造及暂存其中的半神人、人类和动物。这样,他便超越死亡,超越转瞬即逝的宇宙展示,在首神永恒的王国里,永远过着充满福乐,无尽知识的生活。
曼陀罗十五
hiranmayena patrena
satyasyapihitam mukham
tat tvam pusann apavrnu
satya-dharmaya drstaye
hiranmayena--由一度金色的光辉;patrena--由眩耀的遮盖;satyasya--至尊真理的;apihitam--遮盖;mukham--脸孔;tat--那遮盖;tvam--你自己;pusan--维系者啊;apavrnu--请移去;satya--纯洁的;dharmaya--向奉献者;drstaya--展示。
译文
我的主啊。众生的维系者!你身上发出的眩目光芒,遮盖了你的真脸孔,请你移开那遮蔽着你的光芒,好让你的纯粹奉献者看到你。
曼陀罗十六
pusann ekarse yama surya prajapatya
vyuha rasmin samuha
tejo yat te rupam kalyanatamam tat te pasyami
yo sav asau purusah so ham asmi
pusan--维系者啊;ekarse--原始的哲学家;yama--规限原则;surya--伟大奉献者的目的地;prajapatya--人类祖先的祝福者;vyuha--请移去;rasmin--光芒;samuha--请移去;tejah--光芒;yat--以使;te--你的;rupam--形像;kalyanatamam--最吉兆的;tat--那;te--你的;pasyami--我能见到;yah--谁;asau--像太阳;asau--那;purusah--具有性格的神首;sah--我自己;aham--我;asmi--是。
译文
啊!我的主,啊!原始的哲学家,宇宙的维系者,啊!规范的原则,纯洁奉献者的终极之所,人类祖先的祝福者,请移去你超然光芒的眩耀光辉,好使我们能够见到你充盈喜乐的形象。你是永恒的至尊性格首神,像太阳一样,我也像。
曼陀罗十七
vayur anilam amrtam
athedam bhasmantam sariram
om krato smara krtam smara
krato smara krtam smara
vayuh--生命之气;anilam--所有气流的贮藏所;amrtam--不能毁灭的;atha--现在;idam--这个;bhasmantam--在转变成灰烬之后;sariram--身体;om--主啊;kratah--一切祭祀的享受者;smara--请记着;krtam--我所作的一切;smara--请记着;kratah--至尊的施惠者;smara--请记着;krtam--所有我为你做的一切;smara--请记着。
译文
就让这短暂的身体烧成灰烬;就让生命之气融汇于整体之气中。啊!我的主,请祢记着我一切的牺牲,因为祢是终极的享用者,请祢记着我为祢做的一切。
曼陀罗十八
agne naya supatha raye asman
visvani deva vayunani vidvan
yuyodhy asmaj juhuranam eno
bhuyistham te nama uktim vidhema
agne--我的主啊,像火一样有力量;naya--请带领;supatha--由正常的途径;raye--达到祢的;asman--我们;visvani--所有;deva--我的主啊!;vayunani--行动;vidvan--知悉者;yuyodhi--请移去;asmat--从我们;juhuranam--路途上所有障碍;enah--所有罪恶;bhuyistham--大多数的;te--向祢,namah
uktim--敬礼的词句;vidhema--我要。
译文
全能的,有着火般力量的主啊!我现在全面的顶拜祢,跪倒在祢的莲花足下。主啊!请引领我达到祢。因为祢知道我过往所做的一切,求祢赦免我以往的罪恶反应,使我在灵修的路途上毫无阻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