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一音誦传时代定义
“一音誦传时代”是指从“R!g-Veda”形成而作为印度文化圈口
耳圣传脉络唯一依附的主流,到雅利安权贵被先住民大众混血后多族文化混入圣传记忆而出现“Sa^ma-Veda”与“Yajur-Veda”前的时代
。这时代所形成的集体潜意识,对后世印度文化圈有持续的影响,即称为“雅利安权贵原型传承”。
"R!g-Veda"透过能代言集体潜意识的诗人,呈现
了在族群千年记忆蕴集下的原型传承--诸神。这些神
个个都是人们认识这世界所依据的原型,包括形成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认识的太阳神Surya、火神Agni等,包括形成人们对社会现象的认识的军事统帅原型-雷神Indra、统治
者原型-神王伐楼那、父母原型对偶神天空神Dyaush pitā和大地女神Prithvi
Mātā。与Harappa^文明
遗迹所透露的情况相比,吠陀原型传承的是比较外向化的(因为
游牧、入侵的数百年记忆)、父系的,所以也是形象明确的,他们的名称、职责以及优缺点等都很清楚,所以雅利安人和神祗之间的互动也是功利的、厉害关系明确的。祭祀的目的就是讨神欢心,从而获得神的恩宠。从“R!g-Veda”开始就出现了很多神
,最重要的Indra是一位战神、闪电神,歌颂这位神是为了祈求保佑打胜仗 。
3-1 四吠陀的思想地位--“一音誦传时代”印度文化圈口传脉络唯一依附的主流
Vedah![+]"学问、知识、吠陀"。vidya^[-]"学问、知识"。词根是“vid”,意思是知道、明白。三吠陀:Triveda、Trayividya^。四吠陀:Caturveda。
吠陀在华文史籍音译为毗陀、薜陀、围陀,意译为明论、知论等。吠陀本集的汉译例如三国《摩登伽经》译为赞诵、祭祀、歌咏、禳灾;南朝宋《杂阿毗昙心论》译为忆力、阿他、耶训、三摩;梁陈《金七十论》分别译四吠陀为娑摩、夜集、力(第四部名称原缺);隋《百论疏》译为荷力、冶受、三摩、阿闼;唐《大唐西域记》译为寿、祠、平、术;《金光明经疏》译为颜力(寿明)、耶树、娑摩、阿闼(术明)。在《阿含经》里佛陀批评《三明》就是批评
三部《吠陀本集》。不同的译名,反映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对婆罗门教的理解。
由于古代早就拥有文本文化的华人,太难以了解印度文化在得到“史诗整合”(得到文本记载)前从“一音誦传”到“多音圣传”的实际形态,所以自古以来的华人印度学蕴涵严重的误会,例如“吠陀经”、“婆罗门诵”本身就是蕴涵错误观念的翻译,吠陀从来不是书。
到了“多音圣传时代”,即使最纯雅利安人(婆罗门)也失去了纯粹语音,杂入了土著语音。由于对婆罗门的圣传文化而言语音的学习与知识的学习是完全对应的,所以祖传的吠陀语音中杂入先住民语音,就等於吠陀知识杂入了先住民文化。这就是为何在“多音圣传时代”的破落圣传记忆已经变质的原因。正因为这种不接受文本记载(为了尽量维护婆罗门教纯度)的因子,千年来在集体潜意识中造就了印度文化圈不重客观而重主观的宗教--印度教,于是更形成了不重视历史事实而重视神话境界的民族性。在
多音圣传之后,婆罗门教已经背离吠陀知识;在史诗整合之后,雅利安权贵已经被先住民大众同化,婆罗门教成为了印度教。印度教所幻想出的传说中,四吠陀是一起起源于佛陀
前几千年。某日Vyasa早起沐浴,静坐禅观,在超越时空的观照,他看到了这个铁器年代种种乱现。为了众生福祉,他便将从远古口传下来的“Veda”(知识)分为R!g, Yajur,
Sa^ma,
Atharva,口耳传授给四个圣人,通称 “四吠陀” 或“吠陀本集”。这显然异於史实,史实显示:“R!gveda”在漫长的2500BC~800BC间形成
,是雅利安集体策马入印过程的口传文化。入印后千年,这作为“一音誦传时代”印度文化圈口传脉络唯一依附的主流,在长期附着先住民文化支流后,不仅以“吠陀注解”的形式成立了“婆罗门诵”(Bra^hman!a)(婆罗门诵),
还滋生了另两部《吠陀本集》:“Sa^ma-veda”,“Yajur-veda”。
“Sa^ma-veda”除了75个颂子之外完全是取自“R!gveda”,只是重新编排使便于吟唱。“Sa^ma”就是歌,曲调的意思。“Yajur-veda”里边有一些新东西,主要是祭祀。“Yajur”就是祭祀
的意思。它是在祭礼时念诵的祭词,多是散文体。这部祭祀典籍的出现,标志着“R!g一音誦传时代”那纯然的雅利安权贵原型传承已经转变,因应阶级社会控制而设计出的婆罗门教已经开始。
“R!g”:诗节。全书分为10类,共1028首诗,10589节
。主要表现人们对于种种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风、雨、山、脉、河流、动物、植物等)和社会生活(如集会、畜牧、农耕、酿酒、恋爱、婚姻、赌博、偷盗等)的态度,对于天上、空中和地上诸神的崇拜、赞美和祈求。
Atharva:《阿达婆吠陀本集》20卷,共732首诗,7975节。“阿达婆”意思是祭司或巫师,
故其中诗歌有巫术性质(如驱邪治病),表达了人们力图感应社会自然的愿望
,可能是印度河土著文明的初步复辟。这四部吠陀本集主要采用诗体,可说是世上最早编成的大部头诗集。
四吠陀的前三种出现更早,公元前常称其为“三吠陀”。《阿闼婆吠陀》晚出。四吠陀的汉译名称是:《歌咏明论》、《赞颂明论》、《祭祀明论》和《禳灾明论》。广义的吠陀除四吠陀外,还包括解释四吠陀的婆罗门诵、森林书、奥义书以及经书。此外,还包括吠陀支(吠陀分集),也称明论支节录,即6种与学习吠陀有关的辅助学科:①式叉论(语音学);②阐陀论(音韵学);③毗耶羯那论(语法学);④尼禄多论(语源学);⑤竖底沙论(天文学);⑥劫波论(仪轨学)。这6种学科散见于吠陀文献本身,也有的有专书论述。广义的吠陀也被称为“吠陀文献”。
3-2 四吠陀的大要
3-2-1. 雅利安权贵原型传承--“R!gveda”
的原型传承
“R!gveda”(《梨俱吠陀》)产生于约2000BC雅利安人从西北入侵印度河岸时期;
因为“R!gveda”是当时作为“一音誦传时代”印度文化圈口传脉络唯一依附的主流,所以其后的三吠陀
都是依附着它的,然后依附四吠陀的则更包括婆罗门诵奥义书。后三吠陀的颂歌,不是“R!gveda”
颂歌的复述, 便是延伸。吠陀颂歌有长有短,长曲是一曲多颂。短曲是一曲数颂或仅有一颂。多数颂由四句构成,少数由三句构成。“R!gveda”
共10卷1028首颂歌, 10552颂。《娑摩吠陀》2卷,基本上集“R!gveda”的颂而成,它的1549颂中,除75颂外,皆见于“R!gveda” 。《夜柔吠陀》分《黑夜柔吠陀》与《白夜柔吠陀》
2集,“黑” 是说本文与释文(婆罗门诵)分辨不清,“白”是说本文与释文区分清楚,此书韵文和散文相混杂,开梵语散文体裁之先河。《阿闼婆吠陀》20卷,730首神曲,共6000颂。前三吠陀的
颂歌,绝大部分是祈神祭天的颂诗和赞歌;《阿闼婆吠陀》神曲,是“R!gveda” 咒语部分的发展,多是神秘巫术,吉凶咒语,间有
科学思想,古印度医学,即起源于此。
四吠陀,尤其是“R!gveda” 虽然绝大部分是神话和对神的赞歌,亦含有人类初初萌芽的懵懂天问。“R!gveda”的前
7卷是神话的宇宙构成论、多神论、泛神论、神人-神畜-神物同形或同质论。从第
8卷开始,逐渐向一神论过渡:与此同时,吠陀哲学家开始探究宇宙本原、人的本质,赞歌是各抒己见的,还包含疑问的表达。
“R!gveda”中哲学味道最重、最知名的
是第10卷第129曲的《无有歌》(记作“R!gveda” 10,129;
又称《
有转神赞》),《生主歌》(“R!gveda” 10,121),《原人歌》(“R!gveda” 10,90),《造一切者之歌》(“R!gveda” 10,82)。
“R!gveda”后期,多神论/泛神论逐渐转向一神论/疑神论,多元论向一元论/二元论过渡。这时出现了许多关于宇宙本体的不同的或对立的观点。
3-2-1-1. 《生主歌》的创生论与怀疑
有的吠陀哲学家认为一神(生主,或婆罗那神)创生宇宙;有的认为宇宙源于物质;有的则持“二元论”,既承认一神(生主)为宇宙的主体,又认为宇宙的本原是物质原素──水。《梨俱吠陀》第10卷第82曲《
生主歌》中的观点是这种对立的二元论的例子:
先于苍天,先于大地,
先于诸天,先于非天;
是何胎藏,水先承受,
复有万神,于中显现?
尔等不知,彼造群生,
另有一物,在尔身中。
……这首的作者是地有子仙人。他一方面说造物者大神生主先于天地、先于神与非神,意指宇宙本体无始无终,绝对唯一;另一方面,他又认为万有起源于水,而不是起源于造物神,说“是何胎藏
(Garbha),水先承受”。此中“胎藏”是宇宙、万神、众生之胎、亦即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出生处。这个奇妙的造化之胎,最初怀在“水”里,由水孕育。“水先承受”亦即水为万物本原。由于第一个见解与第二个见解矛盾,另一位吠陀哲学家生主子仙人在同卷的第
121曲提出万物之主究竟是神还是非神的质疑。这种矛盾反映《梨俱吠陀》哲学家在本体论问题上正徘徊于精神第一性与物质第一性两观点间。
《 生主歌》中的“另有一物,在尔身中”,暗示在肉体之内有一个“我”存在。这个“我”由“彼”创造,“彼”与“我” 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亦即后来“梵”
与“我”的关系。在《梨俱吠陀》中,“梵”与“我”的概念尚未形成,但这两个概念的雏型,在若干神曲,特别是在神曲《原人歌》中,则有明显的反映。
3-2-1-2. 《原人歌》潜伏的梵我一如
原人理论 这是《梨俱吠陀》第10卷第90曲提出的理论。这一理论由一神的“生主”,发展出“原人”,又把生主与原人结合为一,认为生主为体、原人为用,二者一而二、二而一,并在承认原人的绝对本体即生主的同时,赋予原人以无所不在、全知全能的特性。此曲的第1、第2颂说:
原人之神,微妙现身,
千头千眼,又具千足;
包摄大地,上下四维;
巍然站立,十指以外。
唯此原人,是诸一切,
既属过去,亦为未来;
唯此原人,不死之主,
享受牺牲,升华物外。
这是从时空来表述原人的客观化,所谓空间和时间只是原人的体现。
此曲的第12颂说:
原人之口,生婆罗门;
彼之双臂,长刹帝利;
彼之双腿,产生吠舍;
彼之双足,出首陀罗。
这首颂表明,原人不仅现身为客观世间,而且现身为人类生身的始祖。吠陀哲学家认为,人类总的分为4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前3种姓生自原人之口、臂、腿,
故而高贵;后一种姓出自原人之双足,所以比较低贱。这首颂是最早关于Varna的记录,反映印度已由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它也流露了神我一同的思想,原人为大我,原人
所生的是小我,“生主”与“原人”结合便是吠陀之后的《奥义书》“梵我一如”思想的种子。
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内部产生不同的等级,种姓思想在《原人歌》中已见端倪。吠陀诗人宣称:婆罗门从原人口中生出,刹帝利从臂中生出,吠舍从腿中生出,首陀罗从脚生出。"种姓制度"Varna是以血统、职业世袭、内部通婚与不准外人参加,正式确立大约在公元前10世纪
后“婆罗门诵”(Bra^hman!a)时代,即奴隶制国家形成的时期。当时的种姓分为四等,即婆罗门(祭司)、刹帝利(王族、武士)、吠舍(农民、手工业者及商人)和首陀罗(奴隶),首陀罗一般是被雅利安人征服的土著。刹帝利(Ksatriya)的名字来源于权力(Ksatra),虽然与神灵略远,但却是世俗社会中的上等人物;吠舍(Vaisys)的名字来源于氏族(Vis),是一种离神性较远的世俗人物;首陀罗(Sudra)原来是一个非雅利安人的土著部落的名字,已没有丝毫的神性。此外,在吠陀末期还出现了种姓以外的旃陀罗(贱民)。他们被称为“扫除污物的人”。根据婆罗门法典规定,前三种姓可以诵读吠陀经并参加宗教祭仪
,从父母亲那里获得第一生命,通过“入法礼”再获得第二次生命,因此被称为再生族;首陀罗不准读或听吠陀,亦不能参加宗教仪式,被称为一生族。
在《梨俱吠陀》时代管理祭祀的祭司或祭官,在社会和宗教生活中没有突出的地位。在婆罗门诵时期出现了世袭祭司的婆罗门家族,自诩为吠陀仙人的后裔。种姓制度确立后,他们的权力和地位日益提高。《耶柔吠陀》称之为“人间的神”。他们享受种种特权:接受布施、豁免赋税、犯重大罪行时可以免死,本人
、配偶与家里的牛都受公众敬礼。《法经》列举他们的权利和义务是:学、教吠陀,为自他祭祀,施、受布施。印度奴隶制国家兴起后,刹帝利是国家的统治者,他们与婆罗门经常发生矛盾,因之,婆罗门的权威有时亦受到挑战。
| |
 |
等级名称 |
社会阶层 |
职责和义务 |
| |
★1.婆罗门 |
★祭司⑥贵族 |
掌握神权 |
| |
★2.刹帝利 |
★国王、武士、官吏 |
把持国家军事和行政大权 |
| |
★3.吠舍 |
★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 |
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供
养第一、二等级 |
| |
★4.首陀罗 |
★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 |
几乎没有权利,受奴录主阶级
的剥削和奴役,干最低贱的职业 |
3-2-1-3. 《无有歌》的中道与种识理论
《无有歌》第1颂中说:
那时,既没有‘无’,也没有‘有’;
既没有空(气),也没有它外面的天。
什么被包含着?在什么地方?在谁的庇护之下?
是否有深不可测的水?
《无有歌》第2颂中说:
那时,既没有死,也没有不死。
没有夜(与)昼的标记。
彼一(太一)靠自己的力量无风地呼吸,
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东西。
歌中提出了两种对立的概念:有与无、死与不死,并对这种对立的概念同时加以否定,即实际成了非有非无,非死非不死。这类表述虽不是有意识地要展示某种哲学观念,但与佛教在表述“中道”时同时否定完全对立的概念(两端)的情形是类似的。
《原人歌》点出众人本质与原人同一,但没谈一个原人如何产生众人的意识。《无有歌》倒是说了:意识产生于最初的一念。最初一念即是“种识”。《无有歌》第4颂说:
初萌欲念,进入彼内,
斯乃末那,第一种识。
这首颂肯定人类意识产生于精神。“欲念”是精神,“彼内”意指胎藏之内,“末那”即意识,“第一种识”谓此意识是最初的识,而后生发一切识。种识是主观世界的基础
,一切精神现象从此生起,这一观点貌似佛教唯识学,唯识学并把“欲念”的“初萌”视为“无明”。佛学的十二因缘,唯识思想、数论的二十五谛、吠檀多的无明幻现、四位说和五我说,都
貌似《无有歌》。
原素理论 《梨俱吠陀》认为宇宙源于
5种物质原素,即地、水、火、风、空。有的吠陀哲学家持“原水说”,即认为宇宙起源于水;有的吠陀哲学家认为水、火等多种原素组合而生万有,水与自然精力交配形成宇宙“胎藏”,胎在水中经过长期热力的培养,时至成熟,宇宙万有便脱胎而出。这是一种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含有浓厚的浪漫主义意味。在第
129曲第 6颂中,明确地说:“世界先有,诸天后起”。意指世界是物质,诸天是精神;先有物质,后有精神。这些朴素唯物论思想是吠陀以后的唯物论哲学的滥觞。
在《原人歌》的天问中,吠陀哲学家展现了辩证思维,体会现象有与无的矛盾,看到统一的一面。
此外,印度哲学的其他重要理论,如业行、轮回、解脱、法等,在《梨俱吠陀》中虽然尚未具体形成,但都可以从中找到它们各自的渊源。
3-2-2. 两大原型体系辩证:Yajur Veda,Sa^ma Veda
《梨俱吠陀》全书共10卷,收集了对于自然诸神的赞歌和祭祀祷文共1028首。《娑摩吠陀》是把《梨俱吠陀》中的绝大部分赞歌配上曲调的歌曲集或旋律集,共1549首。《耶柔吠陀》的内容主要是说明在祭祀时如何应用这些诗歌,其中大多数赞歌亦出现在《梨俱吠陀》本集中。
3-2-3. 先住民原型传承形成奥义书时代的“Atharva
Veda”、“A^yurVeda”
约公元前七世纪,出现了一部新的口耳圣传文本(Sam!hita^),叫"Atharva-Veda"。它虽名为Veda,其传承却更古老(汤用彤:“其教则必甚古,且其思想有早于《梨俱吠陀》者”)。"Atharva-Veda"里大量使用密咒,具有明显的母系文明特征
--"Atharva-Veda"里女神崇拜多于男神,而"R!g-Veda"以男神为主。
"Atharva-Veda"是巫术、咒语的汇集,共20卷,收集赞歌730首,记录了各种巫术和咒法;它与民间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虽然主要记录的是巫术、神话,但亦包含着一些天文学、医学思想的萌芽。

关于《A^yurVeda》的记载首次出现在《R!gVeda》,尽管《A^yurVeda》医学早已经口头相传实践于民间,但直到《AtharvaVeda》问世后才将《A^yurVeda》作为附属于《AtharvaVeda》的“Upaveda”(副吠陀)而编撰成书,成为一门科学。以下为A^yurVeda医学的八大分支:
1. Kayachikitsa(内科学)
2. Shalakya Tantra(头颈外科学及治疗、眼科学和耳鼻喉科学)
3. Shalya Tantra(外科学)
4. Agada Tantra(毒物学)
5. Bhuta Vidya(精神病学)
6. Kaumarabhritya(儿科学)
7. Rasayana(延缓身体老化的老年学)
8. Vajikarana(生育学)
上述八大分支最早的论述出现在《阿提耶集》(Atreya Samhita)中,它至今仍然在现实生活中应用。
而后,A^yurVeda医学更加系统化分化为两学派:阿提耶——内科学派;昙梵陀利(Dhanvantari)——外科学派。这两大学派编写了A^yurVeda医学的两本主要著作—《遮罗迦集》(Caraka
Samhita)与《妙闻集》(Susruta Samhita)。这两本医学经典均著于公元前1世纪上半叶。《遮罗迦集》由伟大的印度医祖遮罗迦所著,并经阿提耶补充修改,它至今仍然是应用最广泛的A^yurVeda内科医学著作。妙闻继承了印度医学始祖昙梵陀利学派的理论,他编写的《妙闻集》收集了修复外科的各种知识,包括换肢手术、整形外科手术、剖腹手术甚至脑外科手术。同时,他还以发明了鼻整形术而闻名于世。大约在公元500年,第三部重要的A^yurVeda医学著作《八支心要集》(Astanga
Hridaya)问世。它综合了A^yurVeda医学两大学派的观点。从公元500年至公元1900年,16部重要的药物专著Nighantus作为对A^yurVeda医学经典的补充逐一问世,收集记载了各种新药物,并在用法上进行了扩展,同时摒弃了陈旧的药物和物质辨别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