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詭譎的台灣,「神聖」符號在一再解構而重建或扭曲其意涵。
例如,民族主義者、政客將「神聖性」轉向類似氏族信仰型態的認同,將宗教符號的「超越性」掩蓋,而強調其血緣象徵性。
信徒最多的「媽祖」,不被強調其神聖性(慈悲與離俗),而被扭曲為大中國圖騰!所以,著名的媽祖廟都開始設法找資料甚至杜撰史料,要將自己溯自中國大陸的祖宗。新港奉天宮、北港朝天宮與大甲鎮瀾宮甚至為「刈香分靈」而爭鬥,南澳某媽祖廟自己「跳級」到湄州「祖廟」迎靈,使自己地位提升為祖廟直接分靈,後來全省各廟都學樣,連關帝爺、開漳聖王…也回大陸認祖歸宗。在這種「神聖記號的操縱」下,台灣主體性與國家定位在從宗教意識中動搖,宗教的超越性國度中兩岸統一後,台灣也可能「中國領土化」。
近年台灣民眾對術數和巫術日益增長的興趣,可從媒體大量製作靈異節目而看出,那不僅代表商業利益所在,也能反映出鬼神等超自然在人們的「世界圖像」的位置,這提醒了各學科不能化約、矮化宗教那無法化約的核心內涵,而應試圖從複雜性科學的方法來模擬、分析、體解宗教神聖中的複雜性現象。在充滿焦慮的社會如台灣,巫術與宗教的「世界圖像」會更形重要而掌握社會資源,這是「宗教詐騙」事件層出不窮,人們錯以巫術成分為「神聖」意涵(執著現象而失落宗教的悲智)的原因。或許這是社會本身必要的適應過程。
資本主義文明的特徵便是消費決定生產,行銷通道(流通場域)決定了生產場域。因此台灣近年來的宗教活動多旨於提高能見度。宗教行銷的手段開始出現爭議。在高壓力社會中,人需要透過對「象徵符號」的消費來安頓心靈。在記號學與社會學所化約的宗教場域,傳統宗教和各種形態的新興宗教,都必將面臨競爭。為免「宗教市場」惡質化競爭而導致宗教亂象,在宗教自由的國家,學界所能夠做的不是思想評斷,而是就宗教形式深入研究,制定遊戲規則。